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最古之时时为方治是谁提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
地方志,县志,同志最古之时时为方治是谁提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就是用智慧去把握规律、指导现实工作。通过借鉴历史智慧,更好地服务当下,体现出应有的担当。毛泽东同志把领导工作总结为两个方面:把方向、用干部。而把方向就是第一个看到桅杆顶的人,即先知先觉。如何能做到先知呢?就要从前人、从历史、从志书中去得到启迪,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借鉴。明末顾炎武征引千余部地方志撰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清《保宁府志序》说:“守,不知何以能守,不读志何以能知。”1961年夏,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周恩来同志曾览读过由方志学家吴宗慈于1930年主编的《庐山志》。他对当地党委宣传部部长厚万仁说:“你们这些庐山的父母官,就是要多看看历史书籍。这部《庐山志》就是一部好书。只有了解当地的历史,指导、借鉴当今的工作,才能为人民办好事啊!”又说:“修地方志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观今鉴古嘛!”1989年8月,同志在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李拔说:‘夫志者纪事之书,实致治之书也。’志书既是记事,记事的目的是资治。冯梦龙也讲,‘往不识,无以信今;今不识,何以喻后’,古人精辟地点出了志书的资治功用。”
通过修志,成为律己利他、道德高尚的人——纯洁干净
大道之德——以无我为心,以天下百姓心为心。总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典范。
修志是记录历史、传承精神的文化活动,是总结前人与鞭策自己相统一的过程。修志可以见贤思齐,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对于领导者而言,修志可以让其牢记初心,不忘本源,去除浮躁,坚守底线。因为后来者会修当下这段历史,会如实记录这一任领导的功过得失,所以修志是领导者自我警示反思、提升能力素养的过程。宋《严州图经序》说:修志是为了记下前人处理地方政事的各种措施和经验,以“告后之为政”。宋朝郑兴裔热心倡修方志,在庐州和扬州任地方官期间,他分别主修了《合肥志》和《广陵志》。他认为编修地方志乃地方官之责任,他说,如一地掌故,“终令沦亡,殊非守士牧民之责!”
总将历史视为“最好的教科书”,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方志文化是饱含着历代先贤用汗水和心血汇聚成的奔流不息的历史文化长河,方志事业得到了历史上贤明当政者的珍爱和重视,方志实践在民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总关于地方志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正确的史志观,坚定人民至上的志德,增强方志文化自信,弘扬方志人精神,努力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 学习强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