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最古之时时为方治是谁提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
地方志,县志,同志最古之时时为方治是谁提出的(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出自)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必备法宝
“志者,志一方之事也……悉诚为政者之一事也”。地方志独特的官修、政书特点,客观上保证了志书的权威和连续,并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最厚重的积淀。地方志旨在“述往事、思来者”以达到“彰往而察来”的功效。唐宋以后,新到任的地方官都要先找当地方志看。明朝有个官吏叫郑复亨,被派到海州(今江苏东海)去做刺史,一进入海州地界,看到的是满目荒凉,茅屋不飘炊烟,镇子上只剩寥寥几户人家,孔庙也坍塌了。他立即去查考州志,想要研究海州这样破败的原因,他说,州志是“诚一方之宝鉴,而百代之信史也。”清人编的《吏治悬镜》一书,讲到清朝官吏走马上任时要奉行32条“初规”,其中第三条就是“览志书”,以便了解当地的山川地理,人文风物以及租赋轻重等等,作为决定治理方略的参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编修和应用地方志。1929年,红军解放江西兴国县城,毛泽东同志住在县图书馆,有人去向他请示工作,见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兴国县志。到了瑞金,又请瞿秋白同志帮助找瑞金县志来读。1941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明确规定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1942年1月,由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县组织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对修志工作的责任主体作出规定,这是关于地方志事业最早的制度安排。1958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调阅《四川通志》《华阳国志》,并倡议全国各地要编修地方志。1960年10月在湖北考察时,毛泽东特别叮嘱荆门县委梅白要修地方志。他说:“领导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你去荆门当县委,至少先要知道荆门县志。”毛泽东又批评了一些地方不热心修志的现象,说:“‘官不修志而修衙’,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1987年5月,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事业。”1989年8月,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指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2015年8月,国办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首次对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顶层设计。2016年3月,“加强修史修志”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加强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修,加强地方史编写和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要求地方志工作向基层延伸。2020年12月,中国扶贫志编纂工程、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志是鉴古知今的地情教科书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作为地情教科书,受到各级地方官员的重视,不仅是加强个人修养、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执政能力的铺路石,而且是了解熟悉地情民风、教化育人、弘扬正气的助推器。《周易》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东汉荀悦说:“昔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虞、夏、商、周之书,……惩恶而劝善,奖成而惧败。”唐朝刘知几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官吏叫徐宗干,他做官必修志,在任泰安知县、高唐知州、济宁直隶州知州时分别主修了《泰安县志》《高唐州志》《济宁直隶州志》。有人问他是否贪图虚名,他回答说:“知州知此州,知县知此县,不读志何以知?不修志何以知其所不知?避好名之名,而安于无知,吾弗为之矣!”清朝光绪年间,学部下令各地编修乡土志作为小学堂的教材。王永江在清《辽阳乡土志序》中说:“人有爱乡之心,而后有爱国之心,……乡且不爱,何有于国?”
地方志是一个鉴古知今、启迪未来的窗口。古人云:“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鉴前惟顺,鉴人惟贤,鉴镜惟明。”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只有对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的使命。2017年12月,总到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街道马庄村村史馆考察。2018年4月,总到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村志馆调研。2019年8月,总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考察时,参观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场史馆。这说明,总正是通过方志了解相关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发展情况,用于科学决策的。
三、见贤思齐,努力成为“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明白人
清《云中郡志跋》说:“史为古今之朗鉴,志乃薄海之南车”。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是“一方之全史”。读志能坚定信仰,用志能开启智慧,修志能培育道德。何为明白人?明白人一定是信仰坚定、智慧圆满、道德高尚的人。因此,读志、用志、修志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一门必修课。
通过读志成为方向明确、信仰坚定的人——对党忠诚
读志有助于了解过去,在与先贤对话当中感悟人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坚定信仰,锚定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读志可以帮助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南宋理学家朱熹出任江西南康知军时,留下了“下车伊始,他务未遑,先问志书”的佳话。清《合肥县志》记载了包拯“不持一砚归”的事例。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他到任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三年后卸任端州知府时“岁满不持一砚归”,清廉之名更是誉满朝野。我国历代方志中保存了大量乡贤资料。明朝朱栴撰《宁夏志》,列举“乡贤”人物,建乡贤祠。清朝不但建有乡贤祠,还把乡贤列入当地志书。读志令人效法古代先贤、坚定信念、涵养道德、培育高尚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用志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成为知止知变、智慧具足的人——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