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AMOZON(amozons)
亚马逊,卖家,跨境AMOZON(amozons)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暂时,亚马逊还没有大范围查封关联账号,“亚马逊小规模地查封关联账户是一直在持续的行为,我们担心的是它一次地几万几十万个地查关联账号。”徐凌说。
封号风波影响如此之大,亚马逊必然不是一时兴起。
封号风波初期的5月20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官方公众号发出《致亚马逊全体卖家信》,信中称,一直以来,亚马逊的政策明确要求卖家不可以滥用评论。
“近期,我们暂停了部分卖家的销售权限。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履行这一职责,严谨地监督商城的运营环境、并慎重地采取行动。亚马逊采取的这些举措在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我们也想向各位进一步说明:亚马逊治理不合规运营行为的态度是坚决的、也是一贯的。”亚马逊方面在信中表示。
徐凌称,规矩是亚马逊方面制定的,当卖家签订卖家协议的那一刻,但凡这类行为就都是违规的,“卖家协议里写得很清楚,这些行为是不允许的,违背了所谓的卖家公平交易原则。”
亚马逊卖家协议中提到的“滥用评论”,类似中国境内电商卖家的“刷单”行为。多名亚马逊卖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许多卖家会在商品中放“好评卡”,如果顾客打了好评,客服就会给顾客返数额不等的好评费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亚马逊卖家还要明知故犯、前赴后继?
多名业内人士的口径非常一致:在亚马逊上,更多的好评与更好的销量直接相关。
“亚马逊坚持自己‘顾客第一’的原则,因此在算法上给予顾客(买家)的评论很高的权重,一个差评可能会导致卖家的产品链接排名下降很多。”跨境电商观察人士、蓝海亿观网创始人吴以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了其中原因。
但“顾客第一”是一把双刃剑,来自顾客的好评也会带给卖家肉眼可见的好处。在“好评”带来的收益与“差评”造成的恶果之间,卖家抱着侥幸心理,选择在“红线”的边缘游走,并成为一种屡禁不止的“小动作”。卖家们认为,长期以来,亚马逊的态度无非是小惩大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这一次,究竟是什么,让亚马逊决定“大开杀戒”?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事之所以会发酵,与《华尔街日报》6月13日发表的一篇报道有关,报道名为《Fake Reviews and Inflated Ratings Are Still a Problem for Amazon》,内容直指RAV power Store使用小卡片获取好评。
或许是舆论压力,让亚马逊开始对“滥用评论”卖家忍无可忍了。
6月16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公众号又发一文,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亚马逊方面在文中表示,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 2 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并表示,亚马逊将继续加强主动管控、通过优化流程和工具加大行业协作,并让不良行为者对其行为承担责任。
封号就此掀起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时间7月5日,安迪·贾西(Andy Jassy)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手中接棒CEO一职。也许是“新官上任”之故,在迎来新任CEO之前,亚马逊开始对平台违规卖家进行封号清理?总之,时间点耐人寻味。
亚马逊“封号猜想”
然而,业内对封号原因的解读,还有不同看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2020年疫情影响,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突飞猛涨,也因此愈发鱼龙混杂,部分卖家确实存在把在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的做法延伸到国际平台的行为。
数据显示,2017至2020年三年间,亚马逊中国卖家占比逐年增加,由23%升至42%。在中国跨境电商里,广东卖家占到70%,而这当中的50%都来自深圳。
图片来源:《从新业态到新常态—2020中国出口跨境电商趋势报告》亚马逊全球开店
图片来源:谷歌德勤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
曹钟雄认为,伴随着越来越大的卖家规模,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的此类违规行为引起了美国监管部门的注意,相关部门也在倒逼平台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亚马逊自身或许也有“清扫门户”的内在需要。
根据亚马逊7月30日公开的监管备案文件,7月16日,卢森堡国家数据保护委员会裁定亚马逊对其用户数据保护不力,违反了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由此对亚马逊处以7.4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 57.29亿元)的罚款,刷新了全球科技巨头在数据隐私保护领域的罚款纪录,也是欧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关于数据隐私侵犯的罚款。
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亚马逊正面临至少12项反垄断调查。而“独霸大量敏感个人信息及相关市场数据”则成了悬在亚马逊头上最危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反垄断造成的巨大压力让亚马逊不得不再次正视自身合规经营的问题,整治平台不良风气仅仅是第一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亚马逊此次大规模封杀中国卖家的核心原因。
但有人质疑:在封号事件上,亚马逊是完全出于公正且毫无私心的吗?尤其是超过5万这样的巨量中国卖家被封号,其间是否存在“误伤”?
王馨认为,“亚马逊基于自身平台规则封杀中国卖家,规则本身是否公平、清晰,执行规则时有无选择执法,以此打压中国品牌等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她称,“亚马逊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或许很难服众。
值得注意的是,欧委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多次对亚马逊展开反垄断调查。2020年11月,其发现亚马逊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使用第三方卖家的数据,为自己的直营产品牟利。此外,亚马逊还面临同时作为商家和平台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所引起的潜在冲突的调查。
王馨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亚马逊大规模封杀中国卖家都有“策略封杀”嫌疑。“即(封号)集中发生在大促前。这次是始于Prime Day大促,往年在‘黑五’以及圣诞节前后。被封的卖家想要解封账号,通常需要1至3个月,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错过了各个大促销售旺季节点。”
事实也印证了她的判断。“这次我们发现,铺货型卖家几乎没有损失,被封的往往是品牌卖家(即俗称的‘精品卖家’)。其前期花费巨额成本为大促或新品上市进行引流,但因封店事件影响,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能另做选择。如此一来,背后牵扯到的往往是巨额的利润。”
王馨称,“近几年,亚马逊根据第三方商家销售火爆的品类,会有针对地推出自营品牌。”据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亚马逊推出了自营品牌业务“AmazonBasics”,这些自营品牌无固定类目,主打高价比。得益于亚马逊自身强大的流量、成熟的供应链开发,AmazonBasics的品类扩张速度和销售成长都很快。
根据Quartz的数据,AmazonBasics 2013年产品数量为252个,到2019年,已上升到1700+个。据美国投行SunTrust预测,亚马逊自有产品业务在2018年为公司创造了75亿美元的收入,这个数值在2022年将增长到250亿美元。
拜登正持续发力科技反垄断。最近,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主席大卫·西西林就针对科技巨头的反垄断立法接受媒体专访,记者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