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海洋经济(2020年各省市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山东,山东半岛海洋经济(2020年各省市海洋生产总值)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开发利用海洋程度的加深,山东逐步重视并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工作着力点日益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上,注重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在全国率先提出集中集约海洋空间规划模式、坚持集中集约节约用海;实施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强化组织制度保障;开展创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大力度整治海洋生态;坚持海陆统筹一体治理,省、市、县三级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产业发展上坚持探索循环经济,促进海洋经济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海洋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有相关经济数量的增加,更有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还有海洋经济管理开发能力的提升。随着海洋经济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为今后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经验丰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海洋经济基本上完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初期数量积累、范围扩张和规模扩大。伴随这一过程,四十年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也积累了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编制实施符合实际的开发建设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是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蓝图,对谋划统筹山东海洋经济战略的协调发展、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起着统领作用。从“海上山东”实施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变海洋资源为经济效益,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山东就把开放海洋列入全省的国土整治规划。改革开放初期连续召开全省海岛工作会议,就海岛开发问题专门制定了规定,解决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问题,推动海岛经济发展。因此,山东的海岛开发在全国搞得比较早也比较成功。1991年“海上山东”战略提出后,又制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八五”及今后10年的规划。1998年全省海洋工作会议讨论了“海上山东”开发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制定了部门具体规划,各地也出台相应区域规划。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制定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意见、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等10多个配套文件,编制了26个专项规划和“四区三园”等9个重点区域规划,建立了以国家规划为纲领,以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为支撑,以市县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的编制实施,成为了山东开展海洋经济建设的指针和方向,也成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一条宝贵经验。
二是始终坚持“科教兴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建设。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海洋环境的艰巨和复杂、开发方式的综合和高技术等因素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要依靠科技特别是高技术。科技发展水平和支撑能力决定现代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早在建设“海上山东”起步阶段,从何处起步、走什么路子是首先需要面对解决的主要问题。山东省结合自身海洋科研、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优势,明确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必须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兴海”的路子,并使其成为改革以来山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力,也成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一条弥足珍贵的重要经验。
三是科学布局海洋产业,注重实施重点突破。从“海上山东”到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始终注重产业发展科学布局,并积极有序实施重点突破,是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海上山东”建设时期确定的总任务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优化海洋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建立起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在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升级、科技兴海、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全面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效益,使海洋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把沿海地区建成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蓝色产业聚集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阶段,在全国率先出台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四是注重发挥理论界的作用,加强理论创新和应用。山东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大量有见地、有影响、实践强的成果,是山东开展海洋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纵观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历程,无论是海上山东战略构想的提出,还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理论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是“海上山东”的主要创意者。1987年,该所蒋铁民研究员提出“海陆并重,以陆地为基地,向海洋进军,建设新山东。”同年9月,提出“必须实行陆海并举,一手抓陆地开发,一手抓海洋开发,同时做好陆地和海洋两篇文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与应用,安排专门经费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确定了海洋强省建设、海洋产业发展、科教支撑、园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等重点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应用价值高的海洋经济发展理论成果,并及时运用到海洋经济发展实践中。例如,借鉴《支持青岛西海岸加快建设国家新区发展路径研究》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等成果,编制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和《青岛西海岸新区设立方案》。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十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前列。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去研究破解。
第一,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工业比例较高。与山东省整体经济结构一样,山东半岛沿海各地方仍是传统产业多、初级产业多、低端产业多、资源消耗型产业多,而新兴产业少、高端产业少、高附加值产业少。比如,“2016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仅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第8位;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链条偏短,关联度不高,精深加工比例偏低,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我省海洋生物产业虽然总量全国第一,但增加值仅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层次偏低的产业结构,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加重了环境污染,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质量效益不够高、竞争力不够强的重要原因。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高层次人员缺乏。山东半岛沿海各市普遍存在科技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等问题。总体来说,人才队伍数量不算少,但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明显不足,人才结构以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等基础学科为主,应用型技术开发人才以及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高端科技领才和团队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上一篇:许钟民(许忠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