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刘德培(1950.05.04- )医学分子生物学家。安徽阜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至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刘德培同志主要从事基因调控、基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心血管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治疗研究中,发现β珠蛋白基因簇红系增强子HS2及其关键位点,建立BAC介导的α/β珠蛋白基因簇转基因……[详细]
|
李士林 [清]
(?~1855)
李土林,生年无考,卒于1855年,字文峰,阜阳县方集(今属阜南县)人,清末捻军将领,后降清。李土林少孤贫,性刚强,见义勇为,屡遭劣绅殴辱,15岁离乡学艺,结识雉河集张乐行(后为捻军领袖)。25岁李士林归里,以看家护院为名,组织青年乡民学武,为捻军起义作准备,在四方村里甚得拥护。咸丰元年(1851),洪河、淮河流域水旱连灾,饥荒严重,而地主劣绅囤粮,拒绝借济灾民,百姓生活陷于绝境。李士林率众对地主劣绅展开扒粮斗争,救济灾民。地主劣坤勾结官府,实行镇压。李土林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在方集大巷口筑坛拜将,举旗起义,号为捻军白旗大将军。是年四月,李士林率义军与清军交战马岗集,义军首战告捷,队伍迅速……[详细]
|
张鹤鸣 [明]
(1551~1635)
张鹤鸣(1551―1635),字元平,号达野,颍州(今阜南县柴集区天棚集)人,明朝大臣。张鹤鸣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授山东历城知县,不久即擢为南京兵部主事,又调陕西右参政,晋升右金都御史,可谓官运亨通。张鹤鸣在朝为官,效忠明王朝。他在巡抚贵州时,镇压苗民起义,因功于天启元年(1621)官居兵部尚书。其政治野心随官职升高而膨胀,积极参与朝中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与守将熊廷弼矛盾尖锐,张鹤鸣听从王化贞,使王、熊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东北边防大乱。天启二年(1622),王化贞于大敌当前弃城逃跑,张鹤鸣反诬熊廷弼罪责,杀熊廷弼并传首九边。此后,他做贼心虚,假病告归。四年后,……[详细]
|
倪道�
(1879~1951)
倪道�(1879―1951),字炳文,阜南县柴集区倪家寨人,倪嗣冲的侄子,汉奸。倪道�自幼随倪嗣冲生活、读书,成人后成为倪嗣冲的贴身侍官,对倪嗣冲忠心耿耿,跟倪嗣冲干尽了反动罪恶勾当。民国2年(1913),倪道�被倪嗣冲先后任命为芦盐运销总局督办、凤阳关监督、烈山煤矿总经理,滥设关卡,重税盘剥,中饱私囊。民国7年后,倪道�受倪嗣冲指使,与倪嗣冲之子倪道杰组织“安徽公益维持会”,自任会长,实际把持安徽督军公署大权,成为皖系军阀在安徽的实力人物。因倪道�-教育经费,导致民国10年6月2日安徽省学生-抗议,倪道�勾结马联甲,指令-残酷-,打死打伤学生数十人,制造了安庆“六・二”惨案。惨案发生后,倪道……[详细]
|
沈恩久
(1933~1982)
沈恩久(1933―1982),阜南县曹集桂庙人,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干部、革命烈士。沈恩久自幼家贫,8岁丧父,靠叔父沈义久抚养成人,建国前捕鱼务农为生。民国37年(1948),他积极参加反匪反霸斗争,先后任民兵分队长、中队长。1952年6月参加工作,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任桂庙乡副乡长,1959年因抵制浮夸,据实报产而屈遭批判,并受错误的党内警告处分,1962年得以纠正。1968年,沈恩久任桂庙公社-、管委会主任,遭造反派批斗,但他仍指挥抗洪抢险,心系群众疾苦和生产自救。1973年,沈恩久任宁台大队党支部书记,与群众苦干两年,使该大队粮食生产由亩产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19……[详细]
|
刘玉瑛
(1905~1946)
刘玉瑛(1905―1946),阜南县城郊区民安乡刘家洼人,著名画家。刘玉瑛幼读私塾,民国18年(1929)入阜阳安徽省立三中就学。从私塾到中学,刘玉瑛一直专心于学习绘画。民国21年,刘玉瑛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国画。由于刘玉瑛虚心好学,得到名师谢公展、潘天寿指导,他的画技进步很快。谢公展曾在刘玉瑛所画《柳燕碧桃》上题赞:“玉瑛弟之画,师古人不羁宗法,章法新颖,独树一帜。”刘玉瑛在上海美专期间,曾在无锡、南京、蚌埠等地举办画展,其画名大著。民国23年(1934),刘玉瑛在上海美专结业,先后在河南槐店中学、安徽省第五女中、立煌师范任美术教师。民国27年(1938),日军扩大侵华战争,大批沦陷区……[详细]
|
杨席清
(1907~1938)
杨席清(1907―1938),字靖华,阜阳县黄岗镇(今属阜南县)东杨寨人,爱国志士。杨席清出生于豪门富户,自幼在家就读,习文学武,少年杨席清胸怀报国大志,资助朋友,很讲义气。民国19年(1930),23岁的杨席清离家出走,先后结识了冯玉祥、李济深等爱国人士。民国23年(1934),杨席清协助李济深组建福建省政府,事泄被蒋介石当局捕押在当涂监狱。同年,在李济深谋划下越狱。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年底,杨席清与刘士雄奉冯玉祥之命,在颍上县南照集组建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纵队下设3个支队,共达2000多人,杨席清为司令,刘士雄为副司令。民国27年春,杨席清率部……[详细]
|
朱炎昭
(1835~1921)
朱炎昭(1835―1921),字鸿升,号飞仙,阜阳县朱寨(今属阜南县)人,著名塾师、画家。朱炎昭出身农家,7岁入私塾,9岁丧父,备尝艰苦,勤奋好学。清咸丰三年(1853)18岁的朱炎昭携母逃难,母亲死于途中,朱炎昭栖身于颍州西湖环翠亭,后流寓太和县,在赵庙当塾师。不久,朱炎昭北上鹿邑,仍当塾师。同治三年(1864),30岁的朱炎昭赴淮阳应童子试,因受当地势力排挤而落榜。其后被鹿邑名儒王祖桐之父收为弟子,下届复考,中秀才。同治六年(1867),朱炎昭又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朱炎昭出任郑州学政,在职10余年,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的幕僚生活,潜心于吟诗绘画书法。其……[详细]
|
方端臣
(1894~1959)
方端臣(1894―1959),阜南县方集人,俗称“方老端”,爱国武师。方端臣自幼好武,13岁拜山西花沟山罗宾甫为师,学得一身武功,尤以五音八卦掌和三击掌最精。在当时武林中自成一家,其弟子有马汉卿、陈丰厚等,人称方派,在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甚有名气。民国13年(1924),方端臣为无锡盐务局保镖。一次,路过扬州大明寺,见两个日本武夫当众炫耀武功,其中一人将一面碑石连击三掌,那石碑断为两截。日本武夫面对中国观众,极为狂妄嚣张,大有目空一切之态。方端臣见状,激起民族自尊心和为国争光之勇。他走向前去,连击三掌,将另一更宽更厚的石碑断为两截。周围观众掌声雷动,日本武夫目瞪口呆,不得不鼓掌示服。又有一次,……[详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