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罗卓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日军,总司令,集团军罗卓英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立功授勋
1940年2月,罗升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汪精卫投敌叛国后,他与薛岳、王陵基、杨森等联名通电讨汪。
日军进攻长沙受挫之后,深感必须首先消灭或赶走赣江、抚河流域一带的国民党野战军,扫清障碍,才能直捣长沙右侧,打通粤汉铁路,便于1941年3月发动了鄱阳湖扫荡战。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师团、池田混成旅团,及远藤少将指挥的第三飞行团组成的扫荡部队,共出动了四万余人,飞机百余架,坦克四十余辆,分三路合击第十九集团军的指挥中心上高。罗卓英指挥刘多荃的第四十九军、李觉的第七十九军、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和赶来增援的七十二军李良基师,共六万余人,采取两翼牵制敌军,使其不能形成合围之势,并大胆集中重兵,转移外线,诱敌从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带歼灭敌人的战略。是役,敌三十四师团几乎被全歼,该师团步兵指挥官宕永少将因重伤至毙。据当时战报说,日军被毙伤24000余人,被俘72人。罗卓英因此役而获青天白日勋章。
浏阳之战
12月中旬,罗卓英将该集团军司令部由上高迁到浏阳,指挥肖之楚第二十六军、夏楚中第七十九军及郭礼伯第一九四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罗将此两军一师布置于浏阳、醴陵、株洲一带,与王陵基集团相配合,对长沙近郊成百里侧击之势。
1942年1月1日,来势汹汹的日军渡过浏阳河,罗、王部静伏不动,待敌进入长沙近郊,即全线出击。罗令二十六军出永安市,杨枫坝向槊梨市,七十九军及一九四师出马经营黄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进军,与杨森、王陵基集团密切配合,形成对敌包围圈。经过四天血战,挫败日军的攻势。随后,罗卓英任南方追击军总司令,率三军穷追猛赶,追至桃林忠场一带,与日军对峙。与此同时,赣北之敌亦全线出动,进犯高安、修水地区,配合长沙作战,罗卓英在浏阳遥控指挥,粉碎了敌军的牵制计划。
中国远征军
1942年4月2日,国民党最高军事委员会任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归史迪威和英军太平洋战区司令指挥。4月5日,罗与蒋介石乘飞机到达腊戌与史迪威部署平满纳会战,打算将日军引到该线的有利地带歼灭。计划定下后,正准备施行,但英军决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线,原有防地均放弃。罗部接替防务,进行了皮尤河前哨战、同古战斗和斯瓦逐次抵抗战斗,掩护了英军的撤退。4月18日,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史、罗只得放弃平满纳会战,退守瓦城,重新计划瓦城会战,准备在瓦城附近与日军一决雌雄。但他们未重视把守通往腊戌的要道东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军来攻瓦城。
然而,日军却不采取正面强攻的战略,而是迂回出击,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袭击东枝。占领东枝后,得悉罗部集兵瓦城,便以机械化部队急攻腊戌。当史、罗获悉腊戌危急时,已赴援不及。28日,腊戌失陷。瓦城处于被包围之中,史、罗这才如梦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后撤,急援八莫、密支那,试图先固后方,再图进取。可是一切已为时太晚,日军占腊戌后,继续沿东线急进,5月3日,占领中缅边境重镇畹町,飞兵莫八,全速抢占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腾冲亦沦敌手。
至此,十万入缅军的归路被切断。5月1日,史、罗下令放弃瓦城,开始了悲惨的大撤退。全军被迫丢掉车辆辎重,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于8月初回到滇西。罗卓英的长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师则经巴曼克、曼坎、荷马林、泰南进入印度。入缅军十万人损失五万余,其中三分之二死于撤退途中。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因重伤得不到治疗,而壮烈牺牲。
罗卓英进入印度后,于6月11日率参谋长杨业孔及官兵四十余人到新德里,14日参加联合国庆祝大会,23日返重庆述职。10月,与史迪威和韦维尔等会谈,决定将中国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师在加尔各答西北设训练基地,取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成立中国驻印度总指挥部,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分任正、副指挥。为了保持中国军队的独立性,另设副总指挥部,由罗节制。由于史迪威要求营以上的军官由美国人担任,因而与罗产生了矛盾。蒋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为了解决纠纷,便以撤销副总指挥部,调回罗卓英为条件与史迪威妥协。是年冬,罗卓英离印返渝。
1943年5月,罗出任军令部次长,不久即调军事委员会桂林干训团教育长,“与驻华美军合作,首用轮带式教育法,训练反攻部队”。
国共内战
1945年5月,罗卓英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8月底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为乡梓建设尽力,提出建设广东的五大方针。1947年初又提出广东建设的五年计划。
同年8月底,陈诚接替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陈妄想创造奇迹,以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因而把罗卓英请到沈阳,任行辕副主任之职。罗卓英到东北后,协助陈诚整顿军队,裁并机关,控制金融等。
南撤台湾
1948年2月,陈诚在一片责骂声中离职,罗也随之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的国民党军队。
不久,长官公署撤销,罗卓英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旋即自请退为预备役养闲。1961年11月6日,罗卓英因糖尿病在台北去世,蒋介石授予他忠贞为国,殊堪旌扬的旌忠状。
人物成就
土木系灵魂人物
日�侵华,民族危难,各省军阀摒弃前嫌,公推蒋介石为最高统帅领导抗日。蒋介石用人标准,主要有所谓浙、保、黄三系,即江浙籍贯、保定与黄埔军校毕业。诸将之中,陈诚(字辞修)为浙江青田人,保定八期毕业,后为黄埔教官,悉合三大标准。且对蒋氏极其忠诚,蒋氏于军国大计最为倚重陈诚,其口头禅“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向为世人所习闻。而众人亦呼陈诚为“小委员长”,可谓位高权重。故称陈诚所部为国军第一嫡系王牌实不为过。陈诚人称“袖珍总裁”,而罗卓英则被称为“袖珍智囊”,关系非他人可比。
陈诚与罗卓英为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同班同桌同学,之后义结金兰,终身追随。蒋介石以黄埔军校起家,尤以陈诚、罗卓英所部为班底,视为第一亲信嫡系部队,藉以扩充实力。1925至1937年十二年间,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蒋桂战争、以至围剿红军,一统中国,皆以陈、罗为主力。而陈、罗二将亦忠贞不贰,矢志追随。其间陈诚所部十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陈诚任军长,罗卓英继任师长。十一为土,十八为木,故该军师别称“土木系”,是国军第一王牌部队,亦为日后抗战之主力中坚。后罗卓英以“整军经武,屡建殊勋”而升任第十八军副军长,代行军长职责。
后陈诚转参蒋介石高级枢密,土木系一应军务,悉委罗卓英代领。故罗于抗战期间,实为土木系之具体操盘手。且蒋陈重大军事决策,亦须交由心腹亲信施行,始可确保无虞,而其人则非罗氏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