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许鹿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解剖学,教授,神经许鹿希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许鹿希,女,中共党员,1928年8月生于上海,1953年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在解剖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且是北京医科大学较早确认的博士生指导教师之一,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多年。现为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许德珩之女,“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
人物简介
北京医科大学教授。1928年8月生于上海,1953年北京医学院,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过北京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和基础医学系党总支书记等职务,为基础医学系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主要成就
四十余年来许教授一直从事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近年来主要参加七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诲人不倦。教学中对教学质量尤为重视,从大课讲授到实习小课,许教授都亲力亲为,从不懈怠。许鹿希教授尤其注重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独立任教能力,许教授在把年轻教师推上教学第一线的同时,都给以悉心指导。对他们的大课讲稿逐字修改并亲自指导试讲。对实习课的准备更加具体,凡要求学生观察掌握的结构,许教授都亲自指导年轻教师课前一定看到并熟悉掌握。尽管课前已经充分准备,上课时许教授仍然亲自到实习室,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他们树立了具体的典范。
为提高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许教授克服了许多困难,在解剖教研室率先开展了专业课的英语教学,同时还坚持了对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指导。在专业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录音、录相等视听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许教授在神经解剖学领域内造诣颇深。早在六十年代初,就与同事们一起翻译了当时国际上颇负盛名的Strong氏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为促进我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80年代初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国际上刚刚兴起,许教授肩负重任,赴美访问学习三个月,并立即组织了国内首届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讲习班,除请美国著名学者Swanson来校讲学外,还亲自组织了技术示教。参加者来自二十余所兄弟院校,从而使这一新技术在国内迅速推开,为我国神经解剖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来,许教授的研究工作涉及针刺麻醉原理的形态学研究,脑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及纤维联系,脑内脏调节中枢的化学解剖构筑及多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及变化等多个领域,先后总结发表论文数拾篇,并先后培养硕士生10名,博士生两名,博士后出站一名。
许教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十分关心解剖教研室的发展。在教研室处于困难时期,许教授不顾年迈多病,毅然承担了教研室主任的重担。在任职期间,一方面组织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研室的教材建设,我系编写的研究生用《实地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实习》和《神经组织切片技术》等教材和专著都是在这一时期落实编写的。总之,四十余年来,许教授孜孜不倦地耕耘在祖国的教育战线上,为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许教授的学术造诣受到解剖学同道的赞誉,她的高尚师德赢得了莘莘学子们的敬佩。
获得荣誉
曾获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1978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合著《神经解剖学》获1990年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999年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旷世爱情
1958年,邓稼先接受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进入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相互托付的诺言,无怨无悔痴情等待。28年后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邓稼先却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一年后在妻子怀中离开人世。至今,许鹿希依然以对丈夫绵延无尽的柔情,演绎着一段人间少有的高浓度的至爱。这份爱情中折射出的生命之绚烂、信仰之圣洁、品格之纯净让人不禁热泪奔腾。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潘忠宇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