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单田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评书,曲艺,鞍山单田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单田芳轻轻地叹了口气,喃喃地说:“哪有个完呀。”
“难道,上边也不给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
“说法?哼!他们还肯轻易放了我?”
泪水,轻轻地从妻子的脸上滑落,一滴一滴,凉凉的,掉在单田芳的心上。他粗糙的手,一遍一遍抚摸妻子的双肩和脊背。
不久,单田芳一干人又被准许回城,接着又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单田芳也难逃此运。王全桂的老家在长春市附近,名叫“一间堡”,他们决定就去那里。按照“组织”规定,三间房子按照国营牌价核收,房费外加遣送费,总共七百多块,拿上这些钱,单家四口就被彻底“扫地出门”,从此,与鞍山市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两个孩子都舍不得离开,惠丽撅着小嘴儿不吱声,九岁的老铁哭着喊着不肯就范。单田芳说:“孩子,这次去农村,可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主意呀―――你不是最爱毛主席,最听毛主席的话吗?你想,毛主席叫咱们去农村,你愣不去,他老人家会生气的。况且农村比城里好玩多了,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
老铁的精神头儿来了,追着问:“有苹果吗?”
“苹果?没有。那儿有的是玉米地。”
“好玩吗?”
“嘿!好玩得很,到地方你就知道啦。”
儿子趁机要条件:“去农村,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
“说!”
“你不是说,农村宽广吗?我想在那儿学骑车――你得给我买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单田芳咬牙点了头。
单田芳清楚地记得,离开鞍山的那天是1970年2月2日。王全桂把袖筒里捂得热乎乎的右手轻轻放在了单田芳冰冷的手背上,患难中的夫妻彼此凝望着,谁也不说话。然而,互相却能感觉到对方的心跳,两人的手握得很紧,也很扎实,似乎用指尖和掌心就可以默默地交流。
书坛翘楚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全国大江南北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
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并为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一书把其列为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录制了《薛家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并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
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单田芳还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最大特点。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
单田芳从艺半个世纪以来,共录制、播出100余部15000余集评书作品,整理编著17套28种传统评书,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单田芳系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评书四大名家之一。
个人生活
家常饭不寻常
“我是个不讲究的人,每天粗茶淡饭,萝卜、白菜、土豆是我最爱吃的,炒煮拌炖怎么吃都不腻,但家常饭里有不寻常的道理”。习惯了对单田芳“金戈铁马入梦来”般的仰视,直至与他面对面,听他说出对于饮食方面“顺其自然,粗茶淡饭”的见解,竟莫名地有了种大雅若俗的感喟。“我不下厨,可有一样,我会给做饭的保姆支招,”再往下听,就坐不住了,心想:这哪叫不讲究呀,分明是很讲究――他爱吃咸菜,但为了吃出不一样的味道,他支招给保姆,把咸菜洗净,放上些许香油、味精调味;打卤面好吃,但许多人家习惯于图省事到超市买面条,而他则独独推崇手抻面,“讲究一抻抻出三米长”,卤里面掺和些木耳、笋片等,最重要是菜码的配料要全,什么绿豆芽、韭菜花、芝麻啥的都得有,而五味之首的大蒜则也要派上用场,“那叫一个香”;最要紧的是做米饭的火候,米要洗几次,下锅后要用手指量一量,到一定程度后加火焖。火一起来后,为怕漏气要把锅的周围围好布,直至听到“噗噗噗”的水声后再调至小火,但不要立即掀开锅,“那样米饭香气就全跑了”。在这同时可以做菜,过个十七八分钟后掀锅,这才能确保米饭原有的香味。
“不讲究”的单田芳不仅在家讲究支招,在外也力求吃出他自己的“那一口”来。他喜欢吃营口二本町小吃一条街的切糕,但要等着吃大师傅最新做的。看着大师傅把小推车洗得干干净净,面团一倒一大摊并向两边扩散开来,用刀子一切,分成几块三层厚的豆沙馅、枣馅糕块,往竹筒里一插,“就跟吃冰激凌似的”,单田芳像孩子般用舌头抿了抿嘴,垂涎欲滴的切糕活脱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同样与单田芳有着“食缘”的还有沈阳卖夜宵的老者,知道他爱吃火烧夹肉,每晚11点多老者必挑着担子来到其住处,“火烧……夹肉来”,一嗓子扯出好远,单田芳听到后马上出来迎候,不过拿过用刀切开烧饼再夹上肉的火烧只是第一步,回到屋后单田芳还要来个二度加工――把炭火盆烧得通红,拿出铁箅子,把肉放在上面炙烤,再泡杯上好花茶,直至肉片外焦里嫩后再吃,“那滋味,赛过活神仙!”
滴酒不沾喝花茶
单田芳爱旅游,天南地北哪儿都跑,于是,各地小吃便成了他的最爱,什么天津狗不理、大麻花,南京夫子庙的香干、香豆等等,“见了就流口水”。而最令他魂牵梦萦的则是东北的切糕、酸菜汤、大煎饼,“这些东西既实惠好吃,又有营养”。而若问到他最发憷的是什么,他来了句:“那就是请客吃饭了”。面对五光十色的珍馐美味和人情往复的推杯换盏,他的感觉则常常是索然无味,每次硬着头皮挨到曲终人散,他便赶紧一溜烟儿往家跑,“回来找补点儿粥,就点儿炸馒头片,吃点儿老咸菜才算吃饱。”
单田芳发憷饭局,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怕喝酒,“一喝酒浑身就烧得慌,”若再追溯,还得从年轻时的一次出差说起。那天,看到火车上的服务员给旅客送餐,旅客喝着大扎啤酒、就着烧鸡,吃得有滋有味,便勾起了他的腹中馋虫。于是,他也有样学样地要了杯啤酒。可还没喝完,便如翻江倒海般上气不接下气了,赶紧到卫生间“连汤带水”都吐了出来。也许是条件反射使然吧,从那以后,他便视酒如“洪水猛兽”,再也不沾其毫厘了。
上一篇:龙天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