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单田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评书,曲艺,鞍山单田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大师、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儿时就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1953年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1958年曲艺团走上了正轨,由个体转成集体,单田芳变成了正式演员。1962年说了《草原风火》《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等30部小说,名气大涨。1979年5月1日起,开始与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他先后录制播出了39部评书。1981年起,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其中《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时年7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获得终身成就奖。
,人物简介
家庭情况
单田芳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单田芳的爷爷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家境贫寒,是背井离乡的小商贩。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有个杨姓人家,家境相对富裕,杨家人相中了这位山东后生,单田芳的爷爷便到了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做了倒插门女婿。奶奶生了三个儿子,单永生、单永魁、单永槐,单田芳的父亲单永魁行二,三个儿子的出生吃黄了爷爷的小买卖。只有老大单永生从事西河大鼓,人称“八岁红”,擅长三弦、书鼓、鸳鸯板,十四五岁就已经红了。后来奶奶说让单永魁、单永槐从长子的道路,从事曲艺。老三单永槐表演评书。单永魁从事三弦伴奏,后与唱西河大鼓的王香桂结婚,就是单田芳的母亲。单田芳的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妻唱夫奏,先在天津的茶楼演出,乘船后到营口市。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工学院,但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和《红色保险箱》等新书。
漂泊童年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在营口市出生。之后单田芳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新京、奉天、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后到奉天,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当时,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不就是看管一个几岁的毛孩子吗?结果,小姐儿俩想错了,这个五岁
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
大全子总喜欢到家门外的池塘玩儿,父母责令“两枝梅“严格看管。一天,大全子往“两枝梅”的水里下了药,两名“家庭宪兵”睡着了,他用红绒绳把两个师姐的麻花辫子紧紧绑在一起,随后反锁上房门,快活地奔向了大池塘……折腾够了,才想起两个小师姐。他蹑手蹑脚地摸到窗根底下往里偷窥,中了安眠药的小师姐四肢瘫软,睡得正香,口水长长地流到腮帮子上。单田芳忽然尖起嗓子大叫:“不好啦!大全子掉进水里了,快救人啊……”“两枝梅”霍然惊醒,慌忙朝外狂奔,不料,各自的小辫子已经死死地纠缠在一起,撕扯了很久才分开。然后,披头散发地向门外的大水塘扑去……最后连个人影儿都没捞着,两人绝望地蹲在乱草里。单田芳呢?正躲在暗处哈哈笑哩。“两枝梅”回过身来,鼻子都气歪了。这哪像五岁的孩子,简直成“人精”了!
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不仅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到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他无限惋惜地慨叹:“又要打仗了,老百姓算倒了血霉啦――招谁惹谁了!”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早年经历
单田芳,中国著名评书演员,1934年12月17日生于营口市,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
单田芳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后到奉天,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这个五岁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
在单田芳的成长岁月中,不仅目睹了侵略与战争,也见识到了生生死死的“人间地狱”。后来,他的评书里不是江湖侠客,就是绿林飞贼,无论在什么名义下,只要涉及到战争的话题,单田芳总是念念不忘老百姓,这种评书艺术中的“民本意识”,完全脱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但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平原枪声》《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等新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缓缓地拉开了序幕,身在鞍山曲艺团的单田芳自然逃脱不过,成了众矢之的。据说,此后两年多时间,他的听力嘈杂模糊,几乎什么都听不清。
1968年冬天,单田芳在鞍山市委党校“改造”。1969年4月,被下放道营口的干于沟。“1970年2月2日,单田芳无罪释放离开鞍山。
艺术之路
初次成名
1956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林海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纽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动乱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上一篇:龙天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