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振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
1986年,应邀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多次接母来港共聚。同年首次赴台湾,为吴大猷师祝寿,并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第十七届院士会议。同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杨振宁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2007年2月在该校捐资奖学金。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奖。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
1997年,清华大学为加快理科发展,时任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教授反复磋商后,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将它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纯学术性单位(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已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汇聚了众多国际一流学者。杨振宁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帮助清华引进了姚期智等顶尖人才,为清华在香港、美国分别设立了两个基金会,并成功募集巨额办学资金。
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7年12月,杨振宁、丁肇中发起的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1998年获美国国税局批准,享有免除美国联邦所得税待遇。其成立的目的为:扩大清华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清华与美国教育、科技与文化界的交流与了解,开拓筹资渠道,争取海外有识之士对清华教育事业的支持与帮助,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1999年5月,杨振宁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杨振宁决定将其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慷慨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当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奖章,设于港中大校园的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因而成立。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杨振宁谈到,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学科互相影响日益剧增,国际科技交流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成为中国与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科技交流传播。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
2000年10月29日,在南京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杨振宁,欣然捐资在该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奖励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家境贫寒的优秀本科生,奖学金基金总额为50万元。杨振宁表示以后他还会继续追加。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振宁表示,“虽然我父亲是大学教授,但因为通货膨胀,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苦,是奖学金帮我度过了难关。近几年多次在大陆访问,看到不少青年学生因家境困难而影响学业,感到很伤心,所以就有了这么个想法。”杨振宁对中国青年寄予了深切厚望,他说,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比的青年人才,21世纪的中国青年负有特别的使命,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
同年,杨振宁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杨振宁奖学金”,表扬研究及学术成绩优秀的中大同学,直到2012年为止,已有二百零九名本科生及十五名研究生获得该奖学金。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执教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在杨振宁2003年底搬到北京清华大学长住以前,清华大学早已盖好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杨振宁安排到清华工作的林家翘,另外一幢后来给了杨振宁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电脑数学专家姚期智。
2004年3月25日,杨振宁批评港独政客李柱铭前不久到美国参议院“作证”的行为既不应该也不明智。杨振宁语重心长地说,根据《基本法》以至世界秩序,香港是中国一部分,这是既定事实,香港人必须有正确了解,否则香港会产生“很不利的事情”。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上一篇:陈曾寿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