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继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院士,双频,湖南省何继善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何继善,原籍湖南省湘乡县,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副主任,为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简介
何继善(1934.9.1-)应用地球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副主任、工程管理学部常委,第四届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综合组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会员。
原籍湖南省湘乡县,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中南大学教授。
荣誉成就
创立和发展了以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和双频激电法为特色的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国际上誉为应用地球物理界的一重大事件。发明和研制出一系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其中双频激电仪仅1980年至1985年间就创价值418万元,他的理论、方法和仪器在全国应用,已找到一大批矿产,据专家鉴定已探明储量计算,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其系列仪器在地勘和工程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承认与高度评价。创立“拟合流场法”探测堤防、大坝、矿山、建筑物等的隐蔽渗漏,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出版专著、教材7本,公开发表的论文90余篇,已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国家攻关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1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
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及勘探”学术带头人,1990年被授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年被授予“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劳动模范”,1993年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评选为世界名人,同年被美国国际传记中心评选为世界名人,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3年获得地球科学最高荣誉奖�D�D�D第三届“李四光地质奖”。
专著、教材
《地磁波伪脉冲成象及波动理论》、《双频激电法研究》、《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双频数字激电仪》、《电法勘探中的电化学研究文集》、《电法勘探教程》、《金属矿电法》
评价
他的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使我国在频率域电磁法领域独树一帜,远居世界领先地位。
人物事迹
岁月悠悠诉艰辛
1934年7月23日,何继善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从小他就渴望学习,渴望知道他不知道的东西。然而,日本的侵略、国民党的统治,使他幼年的梦想破灭。6岁那一年,他刚读完小学二年级,便随父母亲四处流浪。1950年,他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终因家庭生活拮据而被迫中途辍学。两年后,他从穷山僻壤走出来,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亲身体验到爬坑道取砂样的困苦后,立志要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的新途径,并因此与勘测探矿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在“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依靠自学,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他是带薪学习的学员,助学金高。每月除吃、用等开支外,还有较多的节余,可以买很多书。他还用自己奖学金中的三分之一帮助困难同学。现在每当回想起大学生活时,何继善总是满怀深情地说:“是党和矿里资助我上大学的,我永远忘不了党和矿工兄弟们。”
1960年,何继善从长期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为了探索地球勘探的新理论、新技术,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衣服去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在检测,何继善带着自制的仪器和学生们几乎跑遍了中国各种类型的山区及不同矿种的矿山。野外崇山峻岭,十几里地渺无人烟,风餐露宿也是常事。何继善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大自然给他馈赠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也给他留下了备受折磨的胃病。然而,即使是有时疼得在地上打滚,也丝毫不能阻挡他向着科学的殿堂顽强挺进。1975年,他针对在我国影响很大,由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电阻率法地形改正方法”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计算、实验、论证,发表了自己第一篇论文《电阻率法地形改正》。1978年,他从事的“电阻率法消除干扰异常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直流电法推断解释若干问题研究”获原冶金部成果奖。1981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一生的奋斗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和需求与日俱增。人类面临着一个严峻现实:生产矿山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地表浅层易找的矿体越来越少,因而找矿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地球向索取者提出挑战:找矿需要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国家的找矿勘探作贡献,这是何院士投身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初衷。
几十年,何院士始终不渝,艰苦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解释方法,设计出新的观测方案,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应用于生产,获得巨大成功。
“DDC-3晶体管自动补偿仪”性能属国内领先。
“数字式双频道幅频仪”获省、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后荣获国家发明奖。
“K-1抗耦电仪”、“C-1微测深仪”、“S-2双频道数字激电仪”、“F-1频域(谱)激电仪”、“C-2交流电阻率仪”、“高精度电提取仪”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可广泛用于找矿及其他领域的先进仪器先后问世并成批生产。
“双频激电理论”和仪器,是国际上首创的先进科技成果。何院士和同事们运用“双频激电理论”研制的“双频激电仪”,甘肃找到了金矿,河北找到了银矿,新疆发现了铅锌矿,还有胶东的金矿、安徽的硫铁矿、湖南的有色金属钛……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探明的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多亿元人民币。运用“双频激电仪”寻找地下水源的成功率在95%以上。该成果 1985年获国家发明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鸣惊人天下知
1986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讲台上,何继善用十分流利的英语向在座的各国专家们介绍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双频激电法”。这是他潜心研究20余年的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亮相”。
“请问,您的u2018双频激电法u2019的根据是什么?”台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容突然发问。
何继善顿了顿,他两眼注视着这位白发学者,平静而不无幽默地回答道:“如果有两个人,高矮只相差1毫米,甚至更少,要比较两者的高矮,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地方用同一把尺子测量。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换一个地方,用另一把尺子测量,得到的结果就不准确了。u2018双频激电法u2019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将两种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同时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振幅、相位。这样,不同矿产与岩石就鉴别出来了。”
上一篇:三泽纱千香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