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舞蹈,中国,她的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爱莲先后担任了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和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在此期间她和其他同志合作创作了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大秧歌《祖国建设》(1949)、舞剧《和平鸽》(1950)等大型节目。她根据陕北民间舞蹈形式“荷花灯”创作的《荷花舞》深受群众欢迎,并在1953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她还创作了双人舞《飞天》,这是中国舞坛上第一个展现唐代敦煌艺术的舞蹈珍品,在1955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奖。 戴爱莲从40年代就开始从事舞蹈教育工作,她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在教学中她还一直致力于拉班舞谱在中国的传播。1980年以来,她主持举办的拉班舞谱学习班,为中国培养了拉班舞谱人才。 为促进中外舞蹈艺术交流,戴爱莲先后访问了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1981年 5月,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将英国著名雕塑家W.索科普1939年雕塑的戴爱莲头像陈列在学院大厅,以表彰她为促进中英友谊和艺术合作作出的贡献。同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收藏了这尊雕像的复制品,以表彰她为发展国际舞蹈事业所作的努力。戴爱莲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团艺术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理事会副主席等职。
戴爱莲 - 婚姻经历
1916年,戴爱莲出生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的岛屿――5128平方公里的特立尼达岛。那是个富庶的热带岛屿,农牧业及石油产业均极为发达,与相邻的多巴哥岛一起同为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海外领地。酷爱舞蹈艺术的戴爱莲在14岁那年,由母亲陪同来到伦敦。 上世纪30年代在英国学习舞蹈时戴爱莲认识了她的初恋情人、雕塑家威利・苏考普。当年她作为苏考普的模特儿勤工俭学,两个人思想、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虽然在一起只有两周的时间,威利就成为了她的初恋情人。无奈威利已经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西蒙订婚,而戴爱莲又很快离开了英国,所以恋情没有继续。这段恋情发生在短短的两周中,却影响了她的一生。 1940年初,戴爱莲乘坐的英国邮轮终于驶达了香港,正在香港的宋庆龄迅即派她的秘书廖梦醒前去约见这位著名的青年舞蹈家。在香港,戴爱莲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国内如此众多的文艺界名人,而叶浅予、冯亦代、马国良、丁聪等著名画家亦纷纷为她作画。戴爱莲认识了相貌英俊而又画艺高超的青年画家叶浅予。一周后他们就开始了恋爱,一次募捐义演活动后,戴爱莲和叶浅予在宋庆龄办公室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两颗年轻的心在艺术激情的撞击下结合在一起,宋庆龄高兴地做了他们的主婚人。其间,叶浅予创作了很多舞蹈题材的作品。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十年,在后来谈到离婚的事时,戴爱莲还是感到后悔。
由于希望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戴爱莲在排演《和平鸽》时与同事丁宁合作融洽,并认为在工作中能相互合作,生活也会幸福。于是1956年和丁宁结婚了,但不久也离婚了。 1979年,戴爱莲应邀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拉班百年诞辰纪念”的国际会议,40年后再度与威利重逢,她和威利的家人成为了好朋友。1994年威利的妻子去世后的一年,独居的威利轻度中风。在得到子女的同意后,戴爱莲才公开的和威利相处,照顾他的生活,直到1995年威利去世。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戴爱莲 - 生前活动
房子和存款全部捐献
老人的晚年一直是单身独居,戴爱莲先生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舞蹈事业上。在她临终之际,在病床边对家人口述了一份遗嘱。其女儿叶明明对记者转述了这份让人感动的遗嘱内容:“我是国家的人,我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人,我回国是参加革命的,我希望把属于我私人的房子和银行存款贡献给国家,希望中央芭蕾舞团能够接受。”
生前题词 盼望海峡两岸同胞团聚
2001年11月,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中华魂《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海峡两岸万人签名百家寄语征集活动”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西藏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对活动作了连续报道。其中,百家寄语征集活动邀请了戴爱莲女士题词寄语。戴爱莲亲笔为于成松《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的题词“愿民族统一的梦想早日成真。戴爱莲”。
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韩山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