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舞蹈,中国,她的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的舞蹈事业,与戴爱莲息息相关,正是她的辛勤栽培,才让中国舞蹈事业从荒原变成绿色一片。 最值得让后人永远记住的是,戴爱莲为新中国的舞蹈创作做出的贡献。她不仅身体力行,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荷花舞》,更为重要的是,她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两个角度,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女子群舞《荷花舞》,是戴爱莲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荷花舞》(作曲:刘炽,首演者:徐杰领衔)取材于流传在陇东、陕北的民间舞“荷花灯”,曾有刘炽等艺术家对其进行过加工。1953年,戴爱莲以高超的编舞技法进行了再创造,以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以“盛开的荷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舞蹈形象鲜明、动作流畅、结构凝练,于简洁中颇显大师功力。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荷花舞》几乎成为中国舞蹈的代名词。台湾著名舞蹈家林怀民来大陆访问时就曾表示,他被戴爱莲的《荷花舞》感动得无以复加,他说舞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国人所独有的大气和健康之美,让他感喟不已。 女子双人舞《飞天》(创作于1954年)是戴爱莲的另一部传世之作。它是中国当代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戴爱莲成功地运用了戏曲中“长绸舞”的形式,并把它加工为独立的纯舞蹈艺术。舞蹈追求的不是敦煌壁画的描摹再现,而是以绸带飞扬瞬间的舞姿造型和流畅、滑翔、腾跃的步伐,表现翱翔天宇的一种意境――寄予人类的希冀与向往。 《荷花舞》与《飞天》先后于1953年和1955年参加在柏林与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国际舞蹈比赛并获奖;1994年被确认为“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 戴爱莲为建国之后的中国舞坛绘出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画卷。她的工作领域从创作到教学、从组织到交流,为推进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中国的舞蹈事业,从一棵破土的小嫩苗,在几十年的风雨中,终于长成今天这棵参天大树。这其中,戴爱莲的心血有目共睹。 老 年 戴爱莲的家位于北京花园村附近的国际公寓中。 走进戴家的客厅,一股高雅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黄永玉栩栩如生的彩墨荷花、李铎刚劲的“德艺双臻”题词映入眼帘,四周挂放着叶浅予作的描绘她优美舞姿的国画,它们与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民间舞蹈工艺品交相辉映。尤其夺人眼目的是一座主人的纤维雕头像,这是一件复制品,是著名雕塑家、戴爱莲的好朋友维利・索科普的精心之作,它的原作被安放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这是英国舞蹈界给戴爱莲的殊荣。在一张寄自英国切凯蒂芭蕾舞学会的证书上,端端正正的美术体英文字这样写着:“为了表彰戴爱莲女士常年不懈对芭蕾艺术的卓越工作,特颁发此荣誉证书”。 淡泊和宁静,是戴爱莲晚年生活的主旋律。在这里,她完成了她的自传体著作《戴爱莲・我的艺术与生活》;在这里,她继续着中国拉班舞谱学会的教学与工作;在这里,她继续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工作,让中国舞蹈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舞蹈;在这里,她不断地总结着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些闪动着智慧之光的真知灼见,不时从这里飞出…… 2005年7月,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的港前文化艺术中心的Studio Theatre剧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仪式和晚会,一个专为向戴爱莲致敬的名为“荷香妙舞敬爱莲”的中国舞蹈专场晚会,在这里隆重拉开帷幕。晚会由当地华人文化社团组织,9位当地的专业舞蹈家专门为戴爱莲和现场观众做了舞蹈表演。类似的活动在戴爱莲的晚年生活中经常发生,戴爱莲获得的荣誉和褒奖,实在是多得不胜枚举。 2005年12月26日,一场特殊而别具意义的入党仪式,在北京协和医院高干病房区会议室里庄严举行。戴爱莲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她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宣誓中,她虽然已经很难有足够的气力说出完整的话语,但此时此刻,这位世纪舞蹈老人的凝重神态,像一幅神圣的画卷,让人难以忘怀。 宣誓之后的戴爱莲这样说:“我很自豪,入党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当我还在国外的时候,就受到了党的影响。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唯一的希望就是中国共产党。我很幸运,看到了繁荣的今天!” 品性若荷的戴爱莲飞天而去。她用自己一生的作为告诉后人:一个舞者、一个艺术家、一个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行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戴爱莲留给人们的一大笔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伴随后人走向永远。
戴爱莲 - 职业生涯
祖籍广东省新会县,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5岁开始学习舞蹈,10岁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14岁赴伦敦,在著名舞蹈家A.多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兰伯特芭蕾学校学习,后又随芭蕾大师M.克拉斯克学习。之后,因家境败落,靠半工半读求学,经常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或到电影制片厂、剧场当临时演员。她的《波斯广场的卖花女》、《杨贵妃》、《伞舞》等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的。戴爱莲在伦敦看到德国现代舞蹈家M.维格曼的表演,倾慕不已。当时,维格曼剧团在伦敦设有舞蹈工作室,她便前往求学。在学习中她感到现代舞感情自由奔放,不受束缚,但缺乏系统的技术;而古典芭蕾虽有系统的技术,但缺乏表现力。因此她大胆提出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然而,由于当时芭蕾和现代舞派之间门户之见很深,老师恐她的观点影响其他学生,竟将她开除。但这并没有动摇她学习现代舞的决心,她发现尤斯芭蕾舞团的表演采用了人体动作与内在感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既有良好技术,又有丰富的表现力。于是她在自己的实践中吸收了这一方法。193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在学校,她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R.von拉班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和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及舞谱等,这对她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的义演,自编自演了《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她回到祖国。1940年春宋庆龄在香港会见了她。珍珠港事件后,她取道澳门到桂林。随即参加支援抗战募捐的演出活动,创作了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和《思乡曲》等,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她还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她以瑶族同胞喜庆时击鼓歌舞为素材,创作了《瑶人之鼓》;根据“哑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1942年秋,戴爱莲到重庆,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后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创办了育才学校舞蹈组。在此期间,周恩来、邓颖超经常关心和帮助她,鼓励她向民间学习,努力发展中国民族舞蹈事业。这对她后来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5年她在重庆新华日报社看了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剧后,创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鸡蛋》。同年夏天,她和著名画家叶浅予一起到川北、西康等地采风,搜集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了 8个藏族舞蹈(现分别存在美国纽约舞谱中心图书馆和伦敦舞蹈中心图书馆)。她还创作了藏族舞蹈《春游》和《甘孜古舞》、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和《马车夫之歌》等;并于1946年和育才学校师生一起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这次演出的影响很大,不仅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登上了现代舞台,而且掀起了一个民间舞蹈的普及运动。同年秋,她和叶浅予赴美国讲学,向美国人民介绍了中国的民间舞蹈。1947年回国后,她主持了私立上海乐舞学校的工作。1948年在国立师范学院和北平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戴爱莲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之一,为新舞蹈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上一篇:韩山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