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舞蹈,中国,她的戴爱莲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戴爱莲,1916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鲁道夫・拉班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戴爱莲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毅然回国,主要舞目有:《思乡曲》、《卖》、《拾穗女》等。解放后,戴爱莲出任第一任国家舞蹈团团长;第一任全国舞协主席;第一任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第一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女子群舞《荷花舞》和女子双人舞《飞天》是戴先生的传世之作。,
戴爱莲 - 基本资料
戴爱莲(女,1916-2006.2.9)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祖籍广东省新会县,侨居海外多年。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学习舞蹈,曾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Anton Dolin)、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在当时芭蕾与现代舞相互对立的状态下,戴爱莲已经有了博采众长,发挥创造的开放意识,这对她以后的艺术道路具有积极意义。
戴爱莲 - 成长历程
童 年 童年的戴爱莲是在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度过的。 1916年,在特立尼达岛的一个三代华侨之家,迎来了一条小生命,家人给她起名为爱琳・阿萨克。小爱琳的祖先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随家族一起来到这个拉丁美洲岛国的,她的祖上实际上并不姓戴,她父亲是家中老大,别人称其为“阿大”。广东人“大”与“戴”区别不大,后来这就成了戴家的姓,而英文的爱琳译成汉文后就成了“爱莲”。 戴家姐妹有仨,爱莲是最小的一个。由于是老小,爱莲从小就得到父母极大的宠爱,让她养成了我行我素、富有主见的性格。小爱莲从小就是个喜欢动的孩子,男孩子做的事情她样样都喜欢,而女孩子喜欢的洋娃娃之类的玩具,她却从没上过心。 戴爱莲最初的艺术启蒙是音乐。她的家里有一台自动钢琴,这让小爱莲找到了一个释放自我艺术思维和表现的表达工具,她从7岁开始学琴, 7年之后钢琴水平已通过中级考试。 幼小的爱莲喜爱舞蹈,或许是来自音乐的帮助,她的节奏感非常强,常常在小伙伴的游戏和舞蹈中充任主角。一位在英国学习过芭蕾舞的亲戚给了她最初的芭蕾舞启蒙教育,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她成为岛上第一个与白人同校学习芭蕾舞的华人学生。戴爱莲在舞蹈技艺上的神速进步,使她很快成了班上的明星级人物。一边学钢琴,一边学芭蕾舞,音乐和舞蹈的艺术养料,缓缓滋润着她幼小的心灵。 7岁上小学时,班上既有白人也有黑人,人种的不同让幼小的爱莲意识到自己“华人”的身份。然而,特立尼达是英属殖民地,教育体系全部是西方式的,没有地方可以学到华语。当时的爱莲并不知道,没有华语的语言基础,让她在日后的生活中,碰到不少麻烦。 戴爱莲的童年,就是这样在音乐和舞蹈、海浪和飞鸟中度过的。 少 年 1930年,14岁的爱莲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远赴英伦,踏上了艰辛的专业学舞之路。 到英国之后,戴爱莲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她很快便开始在英国舞蹈名家安东・道林的教室上舞蹈课。安东・道林是世界级舞蹈大师,能有机会跟他学舞,对戴爱莲来说简直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她甚至做梦也不曾想到过,这么巨大的幸福这么快就降临到她的身上。获得这样的机遇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于是,戴爱莲如饥似渴地开始了芭蕾舞的专业学习。戴爱莲很幸运,道林老师人很好,他不仅指导她的舞蹈技艺,同时也是她的良师益友,她与老师的友谊牢固地持续了一生。这段学舞生涯,让戴爱莲念念不忘,当她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激动得难以抑制。当时,很少有有色人种学习芭蕾舞这种纯西方的艺术形式,加上戴爱莲人长得矮小,很难有发挥的机会。然而,道林老师却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勇气,让她坚定了自己从事舞蹈艺术的信念。 英国的芭蕾舞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一定分量的,著名的切凯第学派最终就是在英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在这样一个芭蕾舞的大本营中,戴爱莲如鱼入水。除了跟随恩师道林学舞外,戴爱莲同时也求学于其他芭蕾大师,这使她博采众长,建立起成熟的判断能力。戴爱莲后来成为中国芭蕾舞的第一人,组建了中国中央芭蕾舞团,这段在英国学舞的经历,是她日后成功的根本保证。 当时的欧洲,现代舞的发展运动同样是如火如荼,现代舞那自由的舞动和深入介入生活的能力,让戴爱莲极为震动。她在学习芭蕾舞之余,又扑进了现代舞的怀抱,先后学习了魏格曼体系、拉班理论和尤斯的现代舞蹈,成了一个“不安分”的艺术家。广为学习之后,戴爱莲开始用舞蹈做语言,揣摸着、找寻着最适合自己和自己最想表达的思想。据她本人回忆,在这段时间中,除了芭蕾舞和现代舞,最让她觉得有意义的是,她还特别学习了拉班舞谱。拉班舞谱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舞蹈记谱方式,戴爱莲回国后,积极地推广拉班舞谱在中国的应用。 已渐入青春年华的戴爱莲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寻找工作的机会。在艺术观逐渐成熟的同时,她饱尝了人世的磕绊。在经受了战争磨难的同时、在饱览西方社会的冷暖之后,她回归祖国的念头与日俱增。羽翼丰满的戴爱莲,随时找寻着回国的机会,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梦想,正在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 1939年,23岁的戴爱莲终于踏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归国之路。 青 年 戴爱莲在回国之前,已经开始投身到抗日的工作之中。当卢沟桥的枪声响起,这位以舞蹈为武器的充满革命精神的华侨姑娘,便开始了她的抗议宣言。当时,在英国、在美国、在南非、在印度,各国的正义人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侵略者、支持中国人民的各种活动。伦敦的一个名叫“援华运动委员会”的组织,号召人民为处于战事之中的中国人民募捐,戴爱莲毅然参加了由该组织举办的募捐义演。当她得知捐款最终都被汇集到由宋庆龄领导的“中国抗战同盟”组织时,她笑了,她第一次为自己能为祖国的抵抗运动贡献绵薄之力感到欣慰。 战争加快了戴爱莲回国的步伐。英国对德国宣战,伦敦成为抗战的前沿。战争把戴爱莲继续跟随著名现代舞蹈家尤斯(现代舞剧《绿桌》的编导)学习的梦想彻底粉碎。与其在英国等死,不如早日回归自己的祖国。于是,戴爱莲开始了回国的各种努力,1939年9月3日这个让戴爱莲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她终于踏上了多少年来魂牵梦萦的回国之路。 戴爱莲后来说,她一生碰到的幸运事情太多,其中之一就是在到达香港后遇到了她仰慕已久的伟大的中国女性――宋庆龄。更让戴爱莲感到自豪的是,她刚抵达香港,便参加了由宋庆龄组织的抗日募捐义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怒吼,从她瘦小的身躯中迸发出来,为民族前途疾呼,成为年轻的戴爱莲的心声。于是,在香港、在重庆、在桂林,在戴爱莲到过的每一个地方,她都不忘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正义的心声。 戴爱莲的心声是通过一系列脍炙人口、充满鼓劲情绪与感动情怀的舞蹈作品呈现出来的。《警醒》、《进行曲》、《哭泣的垂柳》、《卖》、《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空袭》、《东江》……这些具有革命精神的舞蹈作品,在中国广大民众的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警醒》表现的是一位第一次站岗放哨的游击队员的心理活动。第一次站岗,年轻的游击队员难免紧张,周围的每一点情况,都让他警觉不已。戴爱莲在这个作品中,没有使用伴奏音乐,而是敲击腰鼓奏出警惕的氛围和节奏。这个作品是她在英国的最后一年跟尤斯学舞时创作的。 《进行曲》表现的仍是中国的游击队员,是戴爱莲1935年开始学习现代舞时创作的一个实验性作业。当时,有人不相信戴爱莲能编出这类现代舞的作品,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戴爱莲请她的一位弹钢琴的朋友贝蒂帮她找到了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进行曲做伴奏。伴着刚强有力的音符,戴爱莲不仅证明了自己,也为自己的舞蹈事业增添了漂亮的一笔。她在香港演出该节目时,宋庆龄建议她把服装改成当时的国旗图案,从而更加突出了她鼓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行进的初衷。 《哭泣的垂柳》中戴爱莲运用了一个欧美人最熟悉的隐喻,把湖边长长的垂柳比做眼泪,从而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空前劫难与欺凌的深切同情和极大愤慨。流不尽的眼泪,像垂柳一般涓涓不止,生动感人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作品虽然诞生在英伦,但特定而深刻的主题,让它们在戴爱莲刚刚返回祖国之时便拥有了实际的意义。 回到祖国的戴爱莲,面对日军妄图吞并中国的凶残暴行和祖国大地的凋敝惨景,感同身受的同时更加激发了她高昂的创作激情。她在与吴晓邦和盛婕合作举行的“舞蹈发表会”上,把《进行曲》改为双人舞,同时又参加了吴晓邦创作的《合力》,用他们共同的“合力”号召各阶层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而她本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先后创作出一系列更加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舞蹈作品:《卖》、《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空袭》、《东江》……这些作品不但鼓舞了战时的人民,同时也是中国舞蹈在近现代史上发出的最强劲的声音。 由戴爱莲创作并表演的独舞《东江》,是于1941年在香港问世的。当时,戴爱莲读到了一篇报道,报道中说,广东东江的渔民们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下船翻人亡,景象凄惨。为了表现出当地渔民以及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恨,戴爱莲用现代舞的技巧表现了这一富有启迪意义的主题。 于1942年在重庆上演的《空袭》,是一部有四个人物的小舞剧。舞剧通过一位母亲与女儿和两个儿子在日寇对重庆轰炸下的悲惨遭遇,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特别是由戴爱莲扮演的女儿一角,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思乡曲》表现的是一位妇女在颠沛流离之中思念故乡的真切情感。为了表现战乱的背景,戴爱莲特地设置了一架常见于东北地区的马车。后来她在美国表演这个作品时,改用一只木箱子,同样营造出流离失所的场景,唤起了美国观众的极大同情。当年马思聪在重庆的现场伴奏,让戴爱莲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忘怀。在2005年由中央电视台三套制作的一档“艺术人生”节目中,戴爱莲噙着满眼的热泪在现场的小提琴声中又即兴回忆了这个作品。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这个时期戴爱莲的创作和表演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在这个时期之后不久的另一次事业上的辉煌,是戴爱莲轰动一时的“边疆舞”。 戴爱莲返回祖国之后,辗转奔波于各地表演采风。她克服种种困难,进瑶山、入西康、赴新疆,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采风学习,悉心研究他们的舞蹈,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创作了《马车夫之歌》、《瑶人之鼓》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她在重庆新华社组织的晚会上看了延安文工团的演出后,深受震动,很快创作出大秧歌剧《朱大嫂送鸡蛋》等舞蹈。她还从地方戏曲中吸收营养,从桂剧移植改编了《哑子背疯》。从这样的经历和努力中可以感悟到,戴爱莲对祖国的民族艺术是多么的喜爱。 1946年戴爱莲在重庆推出了一台由她创作并主演的多彩多姿的“边疆舞蹈大会”,作品有:充满活力的维吾尔族舞《青年舞曲》、优美的苗族舞《苗家月》、欢快的藏族舞《春游》、抒情的彝族舞《倮倮情歌》等。这些作品让观众目不暇接,很多人惊叹:天下竟有这么多美妙的舞蹈!人们纷纷表示:作为中国人,过去只欣赏西洋舞蹈,看到戴爱莲的演出,才知道中华民族的舞蹈竟是这样的丰富多彩。戴爱莲的“边疆舞”,一时成为当时山城的热门话题,媒体盛赞她为“人民艺术家”。不久,她的“边疆舞”风又刮到了上海,并如燎原之火般迅速在上海大中学校的学生中传播。这个健康而进步的舞蹈运动,实际上在学生解放运动的开展上,起到了团结同学的积极作用。“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和平”,学生运动遍及全国,有口号处就有边疆舞的歌声舞影。戴爱莲的“边疆舞”,成就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 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没有一家专业的舞蹈团体。培养人才、组织建设、创作新作,成为发展中国舞蹈事业的当务之急。面对建国后中国舞坛的贫瘠景象,戴爱莲扛起了发展中国舞蹈事业的重担,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开始为祖国的舞蹈百花园育苗、施肥、浇灌。 戴爱莲在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舞蹈队工作时,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演员。 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她主持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舞蹈团,该团后来成为中国中央歌舞团。当时国家的重要演出任务,都是由该团完成的,并在国际上屡次获奖。 为庆祝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戴爱莲参加编导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和平鸽》。 作为第一任校长,戴爱莲于1954年主持了新中国的第一个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她的领导下,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源源不断地成为中国舞坛上的生力军。 新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也是在她的领导之下成立的。
上一篇:韩山童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