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吴文辉(企业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起点,盛大,腾讯吴文辉(企业家)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收费实行一年后,良性循环的起点中文网已经令业界刮目相看:拥有注册会员100万人,作者团队达2万人,月均盈利额超过10万元。“就像自己养一个孩子,父母考虑的角度,就是希望他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环境,而不是自身的利益。”吴文辉说。
发展壮大
不要风投选盛大优势互补得共赢
收费模式的成功使起点中文网获得高速发展,竞争对手也争相效仿,开始了VIP收费之旅。而此时起点并未陶醉于初战告捷的喜悦之中,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和瓶颈。
网络办公对于决策、管理、执行等企业操作还是有很强的局限性,面对每天两三千万人次的流量,一两百人的作者队伍,以及随之而来的铺天盖地般的经营事务,处于业余状态的团队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此外的三个因素也限制了起点中文网的更大跨越:首先,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其次,面对严重的网络盗版状况,他们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进行应对和反击;再次,需要借助正规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推动起点中文网事业的发展。他们认为,借助外力已是大势所趋。
各占了10%和20%的收入比例。吴文辉希望未来一两年内,这三方面的收入能够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广告,吴文辉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的流量很大,每天有2.4到2.5亿人次的流量,相当于新浪的一半以上。”在各种开发环节中,收益最丰厚的网游和电影也将是起点中文网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
当时,这个刚开始商业化就实现盈利、流量已经超越一些中型门户的网站,足够吸引资本市场的眼球。从2004年开始,就不断有风险投资商前来接洽,其中也包括TOM和盛大这样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但起点创业团队一致的目标并非套现,而是想寻求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风险投资的“快速获利、套现退出”操作模式与此不符,因此他们没有采取多数创业企业选择风投的做法。在TOM和盛大之间,起点中文网的抉择现在看起来真是幸运,而当年他们主要是看中了后者强大的资源。
2004年10月8日,起点中文网正式宣布被盛大收购,成为盛大全资子公司。这使得“起点网得以从个人网站蜕变为正式网站,踏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快速跑道。”吴文辉表示,“加入盛大两年后,2006年,起点中文网的会员已经达到600多万,作者超过6万人,特别是全年盈利近3000万元,相比单打独斗时猛增了十余倍。”吴文辉分析其中的原因说道:“进入盛大对于起点网来说,意味着有机会去共享盛大所拥有的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在渠道销售方面,得到了盛大给予的点卡支持;而24小时客服这类的读者服务,只有在盛大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下才能做到。”
盛大自从2004年收购起点中文网后,已经对其进行了两次追加投资,2005年追加了1000万元,2006年追加了1亿元,充分肯定了起点中文网的价值。因为盛大不缺乏制作和研发能力,缺乏的是创意。起点则拥有丰富的原创作品以及和读者互动的平台。
从协同效益上看,盛大的收获也不小。以《鬼吹灯》的网游开发为例,通常一款网游的推广费用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而《鬼吹灯》则大大节省了这笔费用。因为经过调查,起点平台上多达上亿人次的用户知道《鬼吹灯》这部小说。
在盛大的推动下,一般创业企业渴望的上市,起点中文网也有望得以实现。吴文辉肯定地表示:“起点单独上市的计划,当初只是一个愿望,现在可以说大概在两三年内就会实现。”对于起点中文网这种已经盈利的创业型企业一般不会采取卖出的方式。吴文辉这样解释他们与众不同的选择:“就像自己养一个孩子,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主要就是希望给他找到更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自身的利益。我们觉得盛大的资源对起点是最有帮助的;我们团队自身的利益也考虑了,但不是作为第一位的。当时没有清楚去想将来它会变成什么东西,我们只想让它变得更好。现在从这个角度说,已经达到了目的。不同的是,没有想到我们会在这里干这么多年。当时我们拿到钱,生活就不会有问题了,剩下的就是为理想奋斗。”
当年核心团队的6人中,除一位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外,其余仍然全部在起点中文网工作。盛大曾给予起点中文网宽松的管理环境,其董事长兼CEO陈天桥和起点管理层在战略上没有分歧,他也不干预具体的战术和一般的业务。如果起点中文网能够独立上市,他们在为理想奋斗的同时也将获得可观的物质回报。
作家体系
延伸产业链打造百万富翁
2006年是起点中文网高歌猛进的一年,在出版业、影响力、运营收入等方面继续领跑,日点击率突破1亿。其Alexa排名甚至已经排在了新华网、人民网等大型新闻网站的前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文辉遇到了他创办起点以来最大的挑战:起点的几名编辑出走,创办了“17K原创小说中文网”,同时带走了一批资深作者。
吴文辉必须作出艰难的抉择:“对于一些人,是起诉还是不起诉?无论怎样选择,都只有痛苦和更痛苦之分。因为我总想选择一个对公司和其他人都有利的解决办法,但无论怎样决定都不能两全。”考虑到当时的各种环境因素,吴文辉最后的决定还是不起诉。但是面对当时混乱的局面和状态,不想“杀一儆百”的起点中文网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呢?
考虑到竞争对手的仿效,形式单一的收费分成模式已经不能承担黏合优秀作者的重任;而且作者和作品团队虽然空前壮大,但作品良莠不齐,依然与用户的需求有差距等因素,起点中文网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原创作者的扶持力度,挖掘更优质的内容,以服务更多用户、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事实证明,吴文辉他们做对了,那就是不纠缠于往昔的是非恩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吴文辉推出业内第一个作家体系,那些众所周知的起点中文网白金作家、大神作者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都出自这个体系。吴文辉将起点中文网发展成“作家经理人”,将作家明星化、职业化,拥有更多的粉丝,让作者的作品得到尽可能多的读者关注。
“造神”并不是吴文辉的最终目的,扶持、鼓励更多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作者,让他们能够有条件进行原创文学的创作才是他的理想,因而吴文辉也创立了业内第一个作家福利制度,这个制度同样被不少文学网站竞相效仿。起点中文网的作家福利成为业界标准,大幅提高了原创作者的扶持和保障力度。
面对优厚的待遇,作者要对起点中文网承担的义务是什么呢?吴文辉说:“没有服务期的约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约束,他们好好写作就行了。”那么此番感情投资是否会为他人做嫁衣?吴文辉显得很超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作者的创作历程都是和起点在一起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于整个行业的深度挖掘和推动。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作者都能从这里成功,只是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中进行广泛播种。”
实际上,起点作为作者经纪人的角色也是相当出色的,其每年出版书籍的数量达到100到200部。迄今为止,起点运作最为成功的案例是《鬼吹灯》。这是一个盗墓故事,在网络上吸引了千万点击率,读者难以细数,其走下大热的网间,成果斐然。除了传统的实体书出版之外,这本书的开发链条还涉及漫画、声讯、海外版权、电影和网络游戏。截至目前,起点中文网从《鬼吹灯》上获得的收入已达500余万元,其中60%~70%属于作者。
上一篇:高锐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