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匏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马克思主义,国民党,广东杨匏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29年初,杨匏安从南洋回到上海,参与党中央的报刊出版工作,家人也从广州迁到上海。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历史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署名王纯一,交由杜国庠主持编务的上海南强书店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成的西方史著作,共18章。此书以鲜明的观点,流利的笔锋,扼要地阐述了西欧各国革命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是当时国内学习西方史十分难得的参考书,曾再版5次。1930年,杨匏安被捕后关押了8个月,经组织营救而获释,并被任命为中央农委兼农民部副部长。为了借鉴俄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而解决根据地土地革命后的地租问题,他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并把列宁的有关著述译成中文作为附录,仍然署名王纯一,交由南强书店出版。
杨匏安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异常艰难。他患肺病,妻子体弱,7个儿女有两个因病缺医而早夭。他白天为党工作,晚上加紧写稿或译书,还得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老母亲和孩子次日晨上街叫卖,以维持生活。杨匏安平生廉洁奉公。他一家老少经常替党放哨、传递文件等,为革命出力。后来周恩来经常以杨匏安“为官廉洁,家境清贫”的品德教育党员。
1931年7月,中共中央宣部部长罗绮园因生活腐化引发其姘妇的男人胡章原向敌特告密,中央机关受到破坏,罗绮园本人及杨匏安等16人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连同中共宣传机关的《红旗日报》美生印刷厂也遭破坏,党组织受到严重损失。在狱中,蒋介石多次派人劝降杨匏安,均遭严辞拒绝。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要杨匏安写自首书,杨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参加革命之日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同狱难友无不为之感动,连看守的狱卒也敬佩地称他为“铁人”。杨匏安与罗绮园共事多年,觉察到罗被捕后垂头丧气,为了使他明辨忠奸,保持革命气节,在囚车中口诵《示难友》一诗,赠与罗绮园和同狱难友。诗云: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当时,中共中央一面请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一面安排特科准备在他被解往南京或苏州途中武装袭劫囚车。
然而,就在这一劫车计划行将付诸实施之际,形势急转直下―――在8月间的一个深夜里,劝降进行到最后一幕时,蒋介石亲自把电话打到狱中要杨匏安接听,杨却轻蔑处之,将话筒愤然摔到墙上。蒋恼羞成怒,下令就地处决,连已经变节的罗绮园也未保住性命。就这样,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杨匏安倒在了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草地上,壮烈牺牲,时年35岁。
由上述足见:杨匏安是我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之一,是十月革命后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心之外的广州开辟了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他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当时思想混乱的青年提供了前进的灯塔,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不遗余力广为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纪念和缅怀这位先烈,广东省珠海市香炉湾畔立有一尊杨匏安烈士的铜像。
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
李大钊,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16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1月又任《甲寅》日刊编辑。期间,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
毛泽东曾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爆发的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带领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高潮。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
1918年7月1日,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区别,指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推动世界革命的巨大力量。11月15日,北京大学在天安门前举办演讲大会,许多人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所谓“公理战胜强权”。针对这种论调,11月末,李大钊在北大与中央公园举行的演讲会上发表《庶民的胜利》著名演说,热烈地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为中国人民指出新的革命斗争方向。不久,他又写了《Bolshevism的胜利》,第一次告诉我国人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它要打破资本家的旧生产制度。并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些文章和演说,是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积极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和陈独秀等一起认真办好这个刊物,抨击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运动。他还积极参加和支持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等进步社团。当时的其他社团如“国民”和“新潮”等也请李大钊进行指导或担任顾问。为了同发表长篇论著的《新青年》互相配合,他还和陈独秀发起创办了小型政治刊物《每周评论》,以短篇文章抨击反动军阀的统治,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文化,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报道世界革命的动态,在全国影响很大。
为准确和广泛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先后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等系列文章,不仅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明确地指出了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由于这些文章的不断发表,对于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宣传、教育、武装人民,促进中国人民的不断觉醒,促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又推向一个新阶段。
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为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于1919年8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针锋相对地批驳了胡适的谬论,旗帜鲜明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振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者的斗志;同时在如何应用马列主义、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难题上为人民群众指明了正确方向。为紧紧抓住宣传阵地,李大钊利用主编《新青年》第6卷第5号的时机,将该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协助《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
上一篇:尹馨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