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匏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马克思主义,国民党,广东杨匏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者:祖宁
中共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南杨北李:中共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提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大家都知晓“南陈北李”一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南方的陈独秀、北京的李大钊最早分头开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组织工作。可许多人却不甚知道还有一个“南杨北李”之说,即南方的杨匏安、北方的李大钊,是最早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
杨匏安到日本半工半读接触到社会主义著述,归国后在华南最先系统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利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之职,发展共产党组织和工农运动
杨匏安,189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他早年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即广雅中学),师从广东的一些有名的国学大师,期间接触到一些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毕业后返乡到小学任教,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而坐了牢。出狱后,杨匏安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此间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从此开始追求社会革命理想。
1916年,杨匏安回国,完婚后在澳门任过家庭教师。后又到广州一面在中学任教,一面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同时紧跟社会上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和译作。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后,杨匏安积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1918年左右,许多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周恩来、陈延年、谭平山、张太雷、苏兆征等都常到杨匏安广州的家里做客,许多党的重要行动在此讨论、酝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深受鼓舞,期间不仅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而且在对各种学说认真分析鉴别和对社会现实冷静思考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此后十几年间又以自己的可贵实践为之奋斗直至献身。他称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
杨匏安潜心翻译了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著述,并于同年写成了以《世界学说》为总标题的41篇专文,相继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系统介绍了西方各派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包括古代近代的唯心论、唯物论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其中,最长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思主义》(亦称科学社会主义),连载19天,差不多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同时问世。文中详尽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乃世界经济矛盾演进自然发生的结果”。杨匏安的文章与李大钊的文章所不同的是,李大钊的主要以日本学者河上肇的著述为蓝本,杨匏安的则主要采自日共第一任委员长利彦的观点。这样,1919年下半年,在李大钊于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杨匏安在南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资产阶级学者胡适宣扬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曾著文批判了胡适宣扬的实用主义。1919年8月,杨匏安撰写文章简介“实用主义”。指出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实为一种之手段而已”,是“一种调和说,又曰改良说”,是错误认识。他给实用主义有力的批判,声援了当时李大钊对胡适的批判。10月,杨匏安又撰写了《社会主义》这篇短文,概述了欧洲的欧文、圣西门、傅立叶、蒲鲁东和马克思等各种流派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热情地歌颂了马克思所著《资本论》实为“社会主义圣典”。他还指出:“近代生产事业,虽以资本制度而益形发达,然今日贫富之悬隔,及社会上各种罪恶,莫不由是而生。然则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他在这里,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改造密切结合起来。11月至12月,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全面而简要的阐述。这是中国人所写的又一篇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他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在文中揭发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各种手段,进而阐明:资本家剥削愈重,工人反抗愈烈。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一旦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脱去资本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此为解决社会经济的矛盾之唯一方法。”杨匏安在上述几十篇文章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学说。他欢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歌颂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杰出贡献,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伟大历史作用,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潮流已臻于高峰。
由此可见,在五四运动及其后那样一个政治、思想上大混乱的年代,杨匏安以超人的前瞻性,预测到中国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好社会,为此他热情澎湃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国南方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继李大钊之后,我国第二个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杨匏安还在学校、铁路教职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华南工人运动的结合,对促进广东党组织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0年10月间,杨匏安结识了在《广东群报》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谭平山。由于志趣相同,他们过从甚密,经常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问题。
1921年春夏间,陈独秀来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广东的共产党发起组,开始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书记,中共广九、粤汉铁路支部书记。1923年6月中共三大以后,他又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改组,此后3年间在国民党中央当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等职,以此身份大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他是国民党改组后兼职最多、工作最忙的人。他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各省、市及各机关、军队、华侨、工商团体等部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主要任务是向“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注入新鲜血液,将被官僚、政府把持的华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改造成为以工农为主体、四个阶级(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政党。在杨匏安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积极合作下,国民党的党员迅速发展到30余万人。其中,广东的党员在1925年11月省党部成立时仅有1.5万余人,到1926年11月,已发展到18.3万余人,一年间增加了11倍多,为全国各省之冠。正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各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国民革命政府统一了两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进军的胜利。
蒋介石逃台后所写的《苏俄在中国》一书,还攻击杨匏安“控制”组织部,“用这一关键地位来执行其渗透工作”。1926年春,蒋介石压迫共产党和左派时自任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被迫辞职,后仍在广州做统战工作。1927年春,他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8月参加“八七”会议后南下广东,利用老关系以策应南昌起义军。同年11月,因与谭平山的关系,杨匏安被党的领导机构列为“第三党”成员,被撤销了中央监察委员职务,并给留党察看处分。其实杨匏安本人当时是反对谭平山组织第三党的,此处分属于冤屈。尽管如此,杨匏安仍表示“公忠不可忘”,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服从党的安排,流亡万里远赴南洋工作。不仅如此,国共合作期间他将每月300多大洋的高薪绝大部分交给党作活动经费,仅留下极少部分作家用。
上一篇:尹馨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