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克・吐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马克,吐温,美国马克・吐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马克・吐温 - 创作历程
早期创作(1865-1870)
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主要以讽刺手法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揭露世俗社会的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暴露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批判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
重要作品:《傻子出国记》、《竞选州长》和《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
《傻子出国旅行记》是马克・吐温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游历欧洲各国的通讯报道集,这些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清新直率。作者扮演无知的美国人,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作为独立党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自信“声望很好”。但是不久,参加竞选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利用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他扣上“伪证犯”、“小偷”、“盗窃犯”、“舞弊分子”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并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搞得他声名狼藉,迫使他不得不声明退出竞选。作者利用这一候选人进退的侧面,紧紧抓住资产阶级报纸专事造谣、诬陷这一特征,有力地揭露素称“最民主”的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指出它不过是对人民的欺骗与愚弄。作品篇幅短小,但是写得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背景是: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为了开发本土,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从各方面招募工人。几万名华工也被招募到美国,从事开疆修路的繁重劳动。这篇作品是由一个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颂喜的几封信组成的。他听信了美国是“人间天堂”,“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谎言,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应募来到美国寻找幸福。他刚到美国的港口,就遭到了警察的棍打、脚踢,行李也被没收。踏上美国的陆地后,不但遭到狗咬,还被送进监狱。艾颂喜的种种不幸,使人们认识到“民主美国”的真相,艾颂喜的遭遇就是当时华工在美国的典型遭遇。作品以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可怕,加以鲜明对照,用喜剧的情节突出了华工艾颂喜的苦难,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意义。
中期创作(1871-1895)
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进行全面思考,以辛辣的讽刺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阶段,发表了一系列优秀小说。
重要的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傻瓜威尔逊》和《百万英镑》等。
《镀金时代》(与华纳合著)是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也是一部思想性较强的现实主义小说。当时资本主义美国的表面繁荣,掩盖不了内部的污秽败坏。社会上主宰一切的是金钱,作品紧紧扣住当时现实的特点,刻画风行美国各地的投机活动,描绘谋求横财暴利的社会风尚,揭发政界、司法界、新闻界的贪污盗窃、贿赂诈骗等丑行,小说的书名“镀金时代”恰当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兴建城市、铺设铁路、开辟航道等等投机发财的事件而展开。小说里塑造的塞拉斯上校的形象,是依靠投机取巧而发财致富的小市民典型。在他眼里,处处都是发财的机遇,事事都可以用来为他当上富翁效劳。他是个拜金狂,“要抓紧时机――天啊!整个空气都是钱。”参议员狄尔沃绥是一个官僚的代表,他表面上假仁假义,骨子里钱迷心窍,贪污受贿、投机诈取无所不为。作家通过这一政客,揭露了美国政界的腐败。《镀金时代》的书名本身就恰当地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竞争的70年代的特征。后来的历史学家常常沿用这个名称来概括这一历史时期。
《汤姆索亚历险记》标志着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小说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前的一个小镇上的故事。主人公汤姆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儿童,生性活泼、善于说谎,会搞无穷无尽的恶作剧,却又不乏正直、勇敢、善良的品性。他厌恶枯燥刻板的生活环境,追求传奇的冒险生活。一天,他约好朋友哈克夜间去坟场玩耍,目睹伊江杀人的惨案,经思想斗争,汤姆揭发了伊江的罪恶。伊江企图杀害汤姆,结果失足坠入深谷而死。汤姆和哈克在山洞里发现了伊江埋的一箱金子,两人平分,都成了富翁。作品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风气、伪善的宗教仪式和陈腐呆板的学校教育制度,都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此外,作者对儿童心理也作了生动、有趣的描写。但小说以汤姆和哈克发现强盗藏匿的大量金元结束,似乎迎合了想发横财的小市民口味,落入俗套。
《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幻想一个铁匠出身的19世纪美国人汉克・摩根倒退到6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小说中,贵族、骑士和教会头面人物,被描绘成愚昧无知、残忍贪婪的角色。汉克・摩根想通过工业革命建立民主制度,但不成功。他策划武装革命,因没有群众支持而失败。作者以荒诞的手法抨击君主专制,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美国当代“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
《傻瓜威尔逊》写女黑奴罗克森娜害怕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被主人家卖掉,便把自己的儿子与白人主人的儿子在摇篮里对调了。结果假少爷在白人的圈子里长大,娇生惯养,沾染了白人的许多恶习,最后成了一个罪犯,而那个真少爷在黑人的圈子里长大,养成了逆来顺受的奴性性格,成了一个驯良的奴隶。作者以这个离奇的情节,证明种族歧视的荒谬。
《百万英镑》写穷汉亨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因此成了轰动伦敦的名人,人们不问这张钞票的真正主人是谁,也不辨它的真假,见到它就欣喜欲狂,立刻对亨利产生信任感,他们对这张百万英镑顶礼膜拜,因此对亨利也十分敬畏,一时间荣誉、金钱、爱情向亨利蜂拥而来,令人招架不住,小说用夸张的方式讽刺了金钱万能的美国社会。
后期创作(1896-1910)
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在创作中主要批判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以及进一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和普遍人性。创作形式增加了游记、杂文和政论方面。
重要作品有:《赤道环游记》、《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给坐在黑暗中的人》、《战争祈祷》、《神秘的陌生人》等。
《赤道环游记》是马克・吐温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印度等英属殖民地的见闻实录。这篇游记深刻地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晚年的杰出的中篇小说。赫德莱堡是作者虚构的市镇,居民自诩为“最诚实、最清高的市镇”。但是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送来一袋金币,说是送给镇上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却不指明恩人的姓名就走了。镇上一向被“公认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几位“廉洁”的上层社会人士争着要当“恩人”,于是演出了种种丑剧。作品构思巧妙,情节紧凑,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作者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侧面,揭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虚伪,人性卑劣;然而作者又把这种资产阶级贪婪自私的本性,看成全体市镇居民的“共性”,是人类不能自拔的罪恶的渊薮,从而使作品蒙上一层悲观失望的色彩。
上一篇:戈培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