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克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将军,他的,苏北周克玉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克玉将军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写下了四五百首诗词。1997年,他在出版诗集《京淮梦痕》的同时,还出版了论文集《京淮求真》。细读这两本书,你所看到的是这位将军17岁从苏北出发参加新四军到66岁离任于北京一路走来所留下的半个世纪的脚印。
周克玉将军收藏了许多古今书法名帖,读帖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体会是,经常读帖,可以潜移默化地融会古今名家的书法风格。他对书法的理解是:法无定法。所以他练字时虽然也常把帖摆在旁边,但并不对着帖一笔一画地去描,只是意临。他说:“字由人写,每个人写出的字都应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他的一位书法界朋友说:“克玉是位将军书法家。他练书法,运笔前先构思片刻,一旦起笔,便随心所欲,轻重快慢自然而出,一幅作品无论长短,都是一气呵成。所以,他的书法,大字粗犷,有豪气;小字清秀,有灵性;通篇流畅,无做作之嫌;或行或楷,字字端庄。”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这位儒者行笔走墨的敏思、韵势和法度,更能由字见人,看出这位将军为人做事的认真、严谨和方寸。
爱国爱民
对于春秋时代的儒将郄元帅来说,能文善诗,或许也就够了,但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上将周克玉来说,仅诗词书法和博洽多闻,还不足以展示他内在的“儒将”风范。 “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要求为吏者“效国爱民”。人民军队的“儒将”,更应以国为重,以民为本。这一点,在周克玉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周克玉1929年出生在苏北的一个贫寒农家。他说:“小时候的事,有一件我记得最清楚,那就是特别想上学读书。”虽然家里穷得有时揭不开锅,父母还是勒紧裤带,于1936年他7岁时,送他进了一所只收书本钱不收学杂费的官办农村小学。后来几经辍学、转学、寄读,断断续续地读到了中学。1941年,共产党在苏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他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45年,16岁的周克玉被破格发展为共产党员。1946年,他带领民工支前队参加了涟水保卫战。1947年转入新四军在苏北喻口区独立连任指导员,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从指导员到上将,至今历史跨度54年,周克玉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砺炼成躬耕不止的离任老将军。回首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深思着说:“无论是战争年代扛枪打仗,还是和平时期做各项工作,虽然也考虑一些个人和家庭的事,但是,‘国’和‘民’这两个字,就像两盏灯,在我脑海里闪着光,只要这光亮不灭,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人做事。”
了解周克玉的人都说,这位将军做人做事,贯穿其中的一个精神,就是“效国爱民”。在谈到他为什么要从军时,他说:“我青年时代,是旧中国社会秩序最为混乱、民众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上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有地主恶霸、土豪劣绅的肆意盘剥,加之土匪如毛,恶棍横行,敲诈勒索,鱼肉乡民;特别是日军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活得非常艰难和痛苦。共产党到苏北后,宣传‘救国救民’。这四个字,像一把火,一下子把我点着了,我就是这样走进了共产党,走进了新四军,一直走到现在。”
周克玉将军不仅用“国”和“民”这两盏灯照亮自己的路,他同样用这两盏灯照亮着子女们的路。他家教甚严,要求孩子们最多的,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在1979年那场自卫反击作战中,他把儿子和女婿都送到前线。
进研究会
“新四军研究会”是1979年,由栗裕同志发起成立的。“文革”后,栗裕在广州疗养,有一次和当地人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他们竟然不知道“新四军”这支抗战中与“八路军”齐名、由共产党领导的著名部队。后来,他便与彭冲、张震等新四军老将一道,发起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全称为: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首任会长为叶飞。这个研究会实际上是全军性的,因为新四军研究事实上也是我军军史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叶飞逝世后,由彭冲同志接任会长,南京军区老政委傅奎清任副会长,谭碧兴任第二副会长。2004年时,彭冲已接近90岁,其它几位副会长也在80岁左右,这时候研究会就讨论要找一位相对年轻的新四军老战士来做会长,几经遴选,最后定了他们一路看着成长起来的周克玉。
“主要还是因为他的个人经历与新四军息息相关,出任会长也是了了他的心愿。接任两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湖北等根据地凭吊历史,缅怀英烈,他不仅详细听解说员讲,有时遇上自己熟悉的事迹和人物,他也及时补充、提建议。他这个人,闲不住,重感情,标准高。”提及这位老领导,新四军研究会的“得力干将”――前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蔡宜乔将军也是满脸敬佩。
“说实话,当时我已在总政干了6年,总后干了6年,又在人大待了5年,从能力、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希望退下来,(新四军)研究会摊子大,任务重,我怕不能胜任。但后来几个老同志反复找我谈,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对新四军的情感,我接受了任命。”
周克玉之所以没再推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1998年,他曾受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大会,就是这次大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至今我还记得,大会当天,原本以为来人不会很多,结果哗啦啦来了3000多人,而且大多数是80岁以上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中有的人还是推着轮椅来的,由于来的人太多,(会场里)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那次大会开得很成功。我想,这是和新四军自身特殊的战斗历程分不开的。”
2004年底,经彭冲等人力邀,刚刚卸任的周克玉开始代理“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职务。在他的操持下,筹划已久的“新四军联谊会”得以在北京召开,彭冲出席并讲了话。次年,周克玉接任会长之职。2006年初,“新四军研究会”第四次常务会议召开,理事会顺利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为了更好地提炼和升华“铁军精神”的思想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军人及各界青年,周克玉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千里迢迢赴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每到一地,他都一定要去新四军老战士及遗属家中坐一坐、看一看,通过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周克玉所说的“走”,可不是“走过场”,他是真的身体力行,实地考察,并为此不舍千里,风雨无阻。“记得有一次前往福建长汀瞻仰杨成武将军墓,当时天上下着大雨,我们问是否可在车里举行个仪式,这样就不必下车了。他听了,很生气的样子,手一挥,大声说,下车!就这样,那天我们和他一起冒雨瞻仰了杨成武将军墓。这之后,去任何地方,遇上再大的雨,我们也都知道该怎么做了。”在周克玉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周克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不断感染和带动身边的同志,这个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也正身体力行,孜孜践行着“铁军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发扬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于泳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