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夏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大别山,红军,军长夏威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别山斗争之艰苦,有一位老同志回忆说:“我是红四方面军的,让张国焘整得三过雪山,两过草地,又编到西路军翻过祁连山,闯过大戈壁,什么苦没吃过?咱红军、八路军就是苦出来的。可进了大别山,我觉得那日子比长征还苦,苦上几倍。”
为调动敌军,缓解大别山压力,刘邓派刚刚抵达大别山的第10、12纵队分别西越平汉路,开辟江汉、桐柏根据地,连同已经建立的皖西、鄂豫军区,扩大解放军军势力范围。之后,又将野战军指挥部一分为二――“后指”率第1纵队北渡淮河,合同陈粟、陈谢牵制敌人,开辟中原战场;“前指”则率第2、3、6纵队留在大别山区,寻机歼敌,巩固根据地。
可是,白崇禧不为所动,仍集中主要兵力于大别山区,采取军事和政治相结合、围攻与“清剿”相结合的“总体战”――网罗地主恶霸,发展特务组织,恢复保甲制度,建立“碉堡网”、“公路网”,配合正规部队,摧毁共产党地方政权和武装;实行“三光”、“移民”、“并村”政策,掠夺粮食,捕杀共产党干部,制造无人区。
留在大别山的三个纵队被迫采取分散活动方式,活动范围仅限于大别山的边缘地带,其中第2纵队在淮河南北转战,第3纵队在皖西一带游击,第6纵队则在大别山南麓活动。大别山中心地带全部为敌所占,解放军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敌人所到之处,立即恢复其反动统治,我地方政权被迫转入地下。到1948年3月,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根据地全部变成了游击区。
刘邓大军从1947年8月进人大别山,到1948年3月转出大别山,在大别山艰苦转战7个月之久。关于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斗争是胜利还是失败,存在着争论。不过,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处境艰难,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刘邓大军主力(1、2、3、6纵队)自根据地渡黄河时为12.4万人,鲁西南伤亡1万左右,但歼敌5.6万。加上鲁西南部分俘虏,减去南下途中牺牲掉队等损失,到达大别山时不少于11.5万人。而最后在临泉寨会师时,4个主力纵队(1、2、3、6纵队)只剩下5.6万人。当然,还有部分部队作为地方化的部队留在了大别山,但这些部队主要是后来的12纵队和其他各纵分出的部队,合计2万多,3万不到一点(也有说一万多人)。
关于刘邓大军的损失,有专家经研究,认为在7万人以上:原始主力11.5万,加12纵1.2万,加后来补充兵员约3万,这样总共进大别山的兵员为15.7万人。减去剩下的8.6万(留在大别山的部队以3万人计),刘邓大军在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总计损失了7.1万人。如果把南下路上和10纵柳林的损失计算进去,则损失则在8.6万人以上。这个减员数甚至超过了辽沈战役东野全军的伤亡。
在跃进大别山之前,刘邓所率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42万,其中野战军28万,有10个纵队和一个军,还有一个炮兵旅。可是,从大别山出来后,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所以出现这种状况,除刘邓野战军有两个纵队(第10、12纵队)和一个军(38军)转为地方武装外,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这与刘邓大军的数量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跃进大别山之前,刘邓指挥以1、2、3、6纵队为核心的野战军,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等七大战役的胜利 “七战七捷”,每战都打成歼灭战。后来又发动豫北攻势、鲁西南战役,“九战九捷”,使国民党军队损失30个旅、近30万人。有评论认为,跃进大别山之前,刘邓大军的战斗力一点都不比东北、华东的部队差,甚至更强。但是从大别山出来后,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及东北和华东部队。
这一时期,中原野战军除陈赓率领的第4纵队外,转战大别山的几个主力纵队均表现出野战能力较弱。淮海战役时,粟裕决定,消灭黄维兵团的全部缴获,全部交给中野。淮海战役后,又决定华野每个纵队抽调6000俘虏兵补充中野。这样中野才恢复元气,渡江战役前重新恢复到28万人。
刘邓在大别山搞了一段土改,应该算失败了,直到淮海战役时,大别山地区的政权建设也不算成功。在全国解放后,大别山还有十几个县城被土匪盘踞,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股。
最后覆灭
1949年9月28日,白崇禧在衡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局势。会上,第三兵团司令张淦主张反攻长沙与解放军决战,这个主张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又以夏威反对最为激烈。夏威主张退回广西部署作战。白崇禧迟疑不决,宣布暂时在衡宝、衡耒之线采取守势,静观解放军的行动,再作下一步决定。结果,在衡宝战役中桂军遭到致命打击,主力第七军四个师中有三个被歼,四十八军一七六师遭到歼灭。关于衡宝战役,四十八军军长张鸿文回忆说:“白、夏二人的意见本是不一致的,但夏威不过是白崇禧的副长官,他无法,也无力改变白的决定。”回到广西后,夏威表露出极大不满地对张文鸿说:“如果当时按照我的计划,就不致有衡宝战役,也不致遭到如此巨大的损失。”
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胜负已分,之后解放军摧枯拉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在这种形势下,小小的桂系想要阻挡解放军最精锐的第四野战军,无疑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因此,夏威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这种形势,恐怕白崇禧不是不清楚,而是“小诸葛”的自负与自尊让他于心不甘,总幻想着要再挣扎一下。另外,他还幻想能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反攻。他告诉将领,魏德迈说,可以提供四十个师的美式装备,他打算十五个师的装备给马家军,其余装备华中部队,过早撤退会影响美援的接收。可事实证明,所谓的“美援”,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回到广西后,夏威又极力主张退往海南岛。白崇禧其实也作好了退往海南、越南、云南三种准备。但是,白崇禧的自负与自尊,再一次让他并不甘心恢溜溜地离开大陆,他仍然幻想着再与四野决一雌雄。白崇禧的不甘是有事实证据的:他一面重整桂系军队,一面让李品仙成立桂林绥靖公署,做“总体战”准备,组建军队、保安团、游击支队,在广西全省范围内征兵、征粮、征税、修路、“剿匪”、空室清野、公开烟赌、一甲一兵一枪、清查户口、限田减租……为了方便李品仙实施其“总体战”的计划,白崇禧甚至不惜让黄旭初让省政府主席一职。这完全不像急于离开广西的样子。所以,桂军的广西境内的停留,决不仅仅是因为要与粤军协商退往海南岛事宜等客观原因所致,白崇禧的过分自信以及决战幻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与白崇禧的过度自信相比,夏威的主张更要切合实际,但在白崇禧的眼里,夏威的表现则是过于消极悲观了,以致他到了台湾后,在回忆录中仍然批评夏威在最后关头“沉不住气”。白崇禧本人倒是能“沉得住气”,但他“沉和住气”的结果却是桂军在广西的迅速瓦解、溃散和覆灭,进一步的结果就是加速了海南岛的解放。
家庭成员
夏威与桂系参谋长叶琪是亲戚。夏威兄夏理孚,弟夏国璋。夏国璋抗战时任桂系48军174师副师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于1937年11月21日阵亡,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1987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准夏国璋为革命烈士。
上一篇:张永德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