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崧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语文,浙江省,诗意王崧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答:按照史学界的传统看法,佛教从汉明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只不过彼时中国人更多地把佛教看作了某种方术,因此,对当时、也包括魏晋时期的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士人的精神生活影响不大。而所谓的“魏晋风度”,也不过是名士们“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一种极端的、被扭曲的现世表达。对此,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有过精辟而诙谐的论述。
我生活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跟魏晋名士们的遭际有着天壤之别。如果说我的身上也有那么一点点魏晋名士的淡泊之气的话,那也是性格和童年记忆使然。也许,浙东的人文风水会在无意识中濡染我的气质吧。
突围的前提在于“有围”,一切“有围”皆缘于“有为”。人活现世,焉能无为?无为还是一种“为”。现世求为的我,可能更为奉行的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哲学。
很不幸,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已经被后世不断累积的解读遮蔽了它的真义。很多人对于此句的感悟会驻留在“淡泊”、“宁静”之中而心安理得。其实,诸葛亮真正要告诫子孙的是“明志”、是“致远”。淡泊宁静,藉以涵养无为之性德、出世之情怀;明志致远,旨在求取有为之事功、入世之劳绩。一味地执着于淡泊宁静,那不过是某种消极避世的病态而已。反之,在明志致远的人生历程中不知淡泊、不守宁静,则往往事倍功半、行有不得、甚至南辕北辙。淡泊是放下尽可能多的欲望、心念,专注于人生的“一志”,此志乃“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的大志、宏愿。宁静则是排除尽可能多的干扰、诱惑,将生命的心能和智慧全部投入到实现“一志”的征途之上。我觉得,这是一种“不二”的人生智慧。无无为、亦无有为;无出世、亦无入世。一切世间法皆为出世间法,一切出世间法皆为世间法。
语文于我,似已成为某种生命的图腾。我为语文而来,语文召唤我向着精神的彼岸勇猛精进。这不是承诺,也谈不上担当,这是“顺其自然”、“率性而为”,我不过是如实地生活在语文之中罢了。
2.问:您在最近的一篇《自赎与拯救:诗意语文的再发现》一文中深刻地阐释了您自己教学思想的飞升。对于很多老师来说,他们模仿“诗意”的课堂大都停留在“一味华丽绚烂、文学化、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游离于语言文字的种种渲染和演绎;声音的表现只被加以机械的重复和操练;对文化所作的宏大叙事和过度诠释”,这种标识性的形式,本来是您的文化修养的内在自然表露,但在其他老师身上这种简单地嫁接对诗意语文来说很可能是蒙蔽而危险的。我比较关注“自赎”这个词,和早期的诗意语文相比,您能通俗地就诗意语文的进阶演变最核心的所在谈一谈吗?
答:“自赎”一词让我想起了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布道故事:
有个神父,虔诚地信奉着上帝。
一天,山洪暴发,别人都在逃离小镇,而他却坚持在教堂祈祷。
这时,有人跑过来对他说:“快走吧,洪水就要到了。”神父说:“你先走吧,上帝会来救我的。”
洪水越来越大,已经漫过了教堂的窗户,神父只好爬到屋顶上。这时,有人划着船过来对他喊:“快上来,赶紧逃命吧!”神父说:“不用管我,上帝会来救我的。”
洪水越涨越高,一个浪头打来,神父掉进了水里。这时,一根原木向他漂来,神父只要抱住它就能获救。但神父却一边挣扎一边让原木漂走,他说:“我不抱木头,上帝会来救我的。”
神父终于被洪水淹死了。
神父的灵魂来到了上帝的面前,他哭着抱怨:“主啊,我虔诚地信奉您,一遍一遍地向您祈祷,为什么您不来救我?”
上帝叹了口气,说道:“我救过你三次呀!第一次,我让人告诉你赶紧离开教堂;第二次,我派人划了船去救你;第三次,我推给你一根原木。而你呢,都给拒绝了。一个连自己都不想拯救自己的人,我也没有办法呀!”
上帝说了个真理:只想着等待别人来拯救自己的人,永无翻身之日。其实,孟子早就告诫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行的人也都明白这个道理,佛不度人人自度。自赎,说白了就是自己救自己,而自赎的前提则是自觉。
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三、茶禅一味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
来到先生的居所已近黄昏,街头华灯初上,辗转拐进一条巷子,忽然安静下来。这应是杭州城闹中取静的难得所在。
先生家质朴本色,白墙素颜,几无点缀。唯一称得上装饰的便是随处可见的或林林落落,或整整齐齐的书。客厅是满墙的书,卧室是满地的书,至于书房满架的书多得则已经从架子上溢出来,散落在每个触手可及的地方。崧舟先生的书房是整个居所的上风上水之地,朝东南的一开间,步入书房,心中油生敬意。东南是一幅环形落地玻璃窗,窗内,是一个躺椅,闲适自在。窗外,绿杨荫里是一条引水渠,调节着京杭运河和西湖的水位。中有一坝,分隔着两大水系。坐在书房中,倘若是清朗的夏夜,月上柳梢时,风生水起。内侧三面则是从上至下的书墙。一个成熟学人的书房便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经历和阅读视野往往能从书架上揣摸一二。书可以复制,而藏书的历程则无法仿效。书的别类有着先生一如既往的严谨而端正。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发现随处散插的书透着先生的随意和不拘。语文教育类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其他诸如佛教典籍、文史哲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席位。古典文学中,先生偏爱《红楼梦》,其版本和学术著作较为完整丰富。值得一提的是风水占卜类的书,崧舟先生笑谈也算是延续家族渊源。站在书的中间,你便能明白课堂上那些挥洒自如的语言缘何满室生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万卷藏书更富足?
这便是一个语文朝圣者的精神道场。
若未出去讲学,那么每个晚上,他就会沉浸于此,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十数年来,一向如此。
书架上有一个瓷碟,碟子上写着一句话:看破,放下,自在。
那天,我离开先生家已是月上阑干。先生送我下楼,两人踱着步,在静谧的小道上走着,走了很长一段路,临走,他细细地嘱我小心。那一刻,夜空清明,晚风荡涤,我忽然明白先生曾即性挥就的一幅书法作品的禅意:
“空山无语,水流花开,返影入林,杳无踪迹,明月朗朗,碧云款款,晴天一鹤,天地精神,无来无去归于无法。”书法疏影横斜,形神相和,兼具儒家风范、佛家风神、道家风骨,淡泊从容,宠辱不惊。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既是先生自我的写意,也是嘱我的一片苦心孤诣。
身栖碧山,心自悠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朋友评价
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艺术剪影
《小学语文教师》记者 李振村
缘 起
上一篇:米线(歌手)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