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小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预警机,国家,中国王小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跟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薛国伟说。然后,他就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读完了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对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来说,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他每天早晨起来就念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起来了。
正当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1965年,他被派到苏北溧阳的农村“搞四清”。直到半年后,才从溧阳回到14所,这时,所里正在“闹革命”。一些留过学的科学家被扣上各种帽子打倒了。王小谟还算幸运,被“打入”机房管计算机。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是因祸得福,方便了他熟悉计算机,有时,他甚至用计算机下下棋、唱唱歌。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山沟里带出一流科研所
1969年,王小谟接到了一个新的调令:到三线去。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天南地北。一大批国家重要的钢铁、常规兵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向三线战略转移。
跟王小谟一起从14所去贵州的有八九百人,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
“38所在贵州黔南自治州的都匀大坪,四面环山,其中有一块平地。我们盖了一些u2018干打垒u2019,相当于毛坯平房,没有厕所。吃菜很奢侈了,下面弄点柴火,上面从房梁上吊个锅,烧点儿开水,很少的菜,加很多的红辣子和盐。”王小谟回忆,“我们还开办了子弟学校,一开始由所里的技术人员轮流兼任教师。开办了医院,因为贵州山区冻雨多,那种毛毛雨,从空中下来就冻了,每年都要摔伤一些人。”
大坪离都匀市区十五六公里,大部分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路得翻过几个山头,走得快也要五六个小时。“当时进城是一件大事。那会儿,司机是最好的职业。大家都要拍司机的马屁。和司机关系好点儿,可以搭顺风车,去城里买豆腐皮,买肉,拉煤也会先拉到你家。还可以托他买东西。”而儿子是他的心痛,“我没办法为大儿子创造好一点儿的学习环境,他后来大学都没能上。”王小谟哽咽。
虽然山沟里条件苦,但政治运动也少。青山绿水中,适合静心搞研究。王小谟说,“这段时间我们的生活比较平静,是出成果的时期。”这时期的王小谟,挑起了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的担子,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三坐标雷达长达十三年的研究。
以前的雷达车上没空调,四五十度的高温,人在里面就算只穿一个小裤头,也能看见汗毛孔里汗珠冒出来。经常待在里面做试验的王小谟深知其中的辛苦,于是,他提出在雷达机里装空调器。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挑战了当时“以苏联为师”的顽固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
果然,这一理念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王小谟斩钉截铁:“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你那设备有什么用啊!”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后来我国预警机的设计中,也得到了贯彻,比如在预警机上装厕所、减噪等。
1986年,王小谟担任38所所长。此时的38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暴露了很多问题,253名技术人才“南飞”。地处边远山区,每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报到率低。怎么办,对此,王小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资和住房采取按贡献分配。对技术尖子给予浮动两级工资的重奖;对长期不干工作的人先是黄牌警告,如不改正就请出所。经过改革,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38所逐步走向国内一流水平。
王小谟强调说:“我多次到美国出差,无论是旧金山、洛杉矶还是纽约、华盛顿,从事高科技工作的大多是中国人。中国人不笨啊!关键要有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雄心壮志,并很好地组织起来,创造好一些的工作环境。”
终于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与外方合作共同开发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在合作期间,王小谟高瞻远瞩,意识到必须自力更生,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在外方单方面赔款中止合同时,王小谟向装备研制主管部门和中央提出“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的建议,得到支持。
王小谟这么有信心,源于中国电科深厚的军工电子技术积淀和对国防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从中国电科集团总部到各个研究所,都将预警机项目作为“天字号”工程,以签订军令状的方式,将任务层层分解。信心,还源于王小谟已储备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对年轻人有信心,敢于给他们重任再推一把”,这就是王小谟培养人才的绝招。比如吴曼青,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主导研制的数字阵列雷达获得成功,现已成为我国预警机采用的主要雷达。
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摄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地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年近七旬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导研制的空警2000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引领庞大机群,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2010年,这一预警机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此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的大幅标语,已在中国电科机库的白墙上挂了整整十年!
回望人生无憾事
2010年10月22日,贵州都匀大坪镇。王小谟又回到了这里。看着颓败的厂房和依然苍翠的青山,他眼中含泪――他对这里,爱得深沉。这里,有他近二十年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有他和妻子张湘云种菜养鸡的相守,有他一家人小半年吃一大块板肉的欢声笑语……这些,都是他生命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知足,让这位老人笑对晚年。即便躺在早期淋巴癌的病床上输液,他依然关心我国的预警机事业,把设计师们请来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赶赴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生活中,京剧和胡琴依然是良伴,《苏三起解》、《杨门女将》……他把京腔京韵唱得悠扬婉转,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诉。戏里琴外,寄托着对那些为我国雷达和预警机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同事的怀念,他让自己一辈子都是一个真实的人。
资料链接一: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实现众多第一:第一次在雷达中采用集成电路,第一次采用电子计算机,第一次采用人机工程理念,第一次采用基于统计的试飞方法,解决了C波段射频网络、自相参、双脉冲、动目标显示、沃氏函数图传等技术,在探测威力、三坐标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优于当时世界的主流雷达美国TPS43。
上一篇:刘维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