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小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预警机,国家,中国王小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王小谟,生于1938年11月11日,上海人,是中国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081001)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2013年1月18日,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个人履历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人,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国产预警机事业开创者、奠基人。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现中国电科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原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12年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3年1月18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贡献
从事雷达科研50余年。60年代创造性提出脉内扫描方法,使雷达系统大大简化。
70年代,担任JY-8雷达主持设计师,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中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设计制造中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低空性能,在国内外军事演习中综合评分名列前茅,获得了国内外多部订货,是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尤其在三坐标雷达和低空雷达方面卓有建树,为国家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分别获1986年、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90年代,坚持力主自主研制预警机,并亲自担任某型预警机总设计师、预警机研制工程总顾问,为中国预警机形成初步规模、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00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主要论文有《计算机模拟试验法-雷达发展概率的计算》、《三坐标雷达的最佳设计》等。
研究方向
学科专业一:电子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学科专业二:信息与通信工程
研究方向二:信号与信息处理
著作简介
《监视雷达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监视雷达主要指地面对空监视雷达。监视雷达是应用最早,使用最广泛的雷达,几乎各个主要的独立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防空系统,监视雷达是防空系统中的主要装备。重点介绍监视雷达总体设计的基本思想。
书中搜集和选编了大量有用的计算资料,不求严密地推导,而注重其概念清晰和易于使用。书中还介绍大量的实例,通过分析使读者加深理解,特别是有许多内容是著者多年实践的总结。可供从事雷达研制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对于广大从事雷达装备使用和维修的部队官兵也是更加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监视雷达知识的好教材,同时还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相关故事
科研人生从组装收音机开始
王小谟的父亲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参谋。当年,冯玉祥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父亲携家眷从上海赶去北京投奔,不料冯玉祥中途蒙难于轮船火海。王小谟一家没了依靠,便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租房住下。那时王小谟12岁。
京剧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老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戏声悠扬。王小谟厮混其中,时间长了,也能哼上几段。他还缠着伴奏的胡琴师傅教他习琴,一学就会。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没钱进戏院,王小谟就从收音机里听,电波里流出来的“咿~呀~呀”的节韵也能让他废寝忘食。他想有台自己的收音机,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好在宣武门附近有小市场,出售日本人留下来的旧货。王小谟积攒了几个月的早点钱,买了一个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回家一番鼓捣,组装起来的东西竟能发声。当梅兰芳的京剧从耳机里流出,他兴奋得一宿没睡,对无线电波的好感顿生。
从此,组装收音机成了王小谟的一门“手艺”,也培养了他“自己动手”的习惯。他笑言:“我装的收音机比市场上的便宜多了,还能赶上u2018国内水平u2019,高中时就能装三灯机、五灯超外差式收音机,有些邻居想省钱,就请我去装。收音机坏了,也请我去修。不免费,给我点小零花钱,或把剩余的零件给我。”
1956年,即将高中毕业的王小谟面临考大学。“当年考清华没有十足的把握,北方昆曲院相中了我,但家里反对。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挑上了我,我对无线电也有兴趣,就听从父母的安排,读了无线电系。”
对于这次命运的抉择,王小谟说,“那时候年纪很小,没有说非做哪一行不可。当年一起听戏、唱戏,进了艺术院校的小伙伴们,很多人都成了有名的艺术家,比如那时的u2018当家花旦u2019柳石明,后来成为中央歌舞剧院院长。人生关键在于坚持,坚持努力,不管干什么都会有出息。”
大学里王小谟的成绩在班上算中等。“我属于没好好上晚自习的。”王小谟说,“学校的京剧团、模特队,我都是活跃分子。大二时,因为相位没有讲清楚,我物理口试才得了2分,用现在的话讲,u2018挂科了u2019。但《无线电原理》等一些专业课成绩还是拔尖的。毕业设计时,我首次应用最佳相速方法设计雷达八木天线,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
因祸得福掌握了计算机技术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
14所的前身,是国民党的一个雷达修配厂,解放后,一批老的技术人员留在了这里,如戴季江,他是雷达显示技术方面的专家。新中国的雷达事业在这里起步。王小谟来到这里之前,14所就已经做出了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警戒雷达406。到14所之后,王小谟听到了很多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如“向北望,学雷达”:一开始科研人员不知道怎么做雷达,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的,他们就坐绿皮火车,跑到中苏边界去,用望远镜看对面苏联“老大哥”的雷达什么样,回来仿制。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两维坐标,不能给出高度。20世纪60年代开始,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国际雷达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14所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1961年,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14所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上一篇:刘维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