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长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外交,日本,国民林长民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林长民(1876年-1925年),字宗孟,号苣�{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汉族,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研究系领导人之一。林长民1902年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是年福建省谘议局成立,被聘为秘书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23年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25年11月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
人物简介
林长民,印名三月司寇(曾任司法总长三月,故署),雅称时花美女(因擅书,时有此誉)。父孝恂,字伯颖,前清翰林,历官浙江金华、孝丰、仁和、石门诸州县。有女林徽因,为建筑学大师,在诗歌、戏剧、散文方面颇有造诣,被誉为“一代才女“。林长民之女婿即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其堂弟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与妻书》。
人物履历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
1909年回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是年福建省谘议局成立,被聘为秘书长。
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月参与组织共和党,为干事之一。
1913年被推为众议院议员,4月任秘书长。5月参与将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任政治部部长,拥戴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参事。
1917年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
1919年著文反对巴黎和会袒护日本,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1923年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年9月反对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南下上海参与反直运动。
1925年11月奉军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在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县)倒戈,任郭松龄幕僚,11月24日反奉时兵败身亡。
家族成员
父林孝恂,字伯颖,前清翰林,历官孝丰、仁和、石门诸州县。其堂弟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与妻书》。林长民之女婿即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有女林徽因,为建筑学大师,在诗歌、戏剧、散文方面颇有造诣。
人物事迹
拒绝翰林
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少年时林长民在林氏家塾中读书,受业于饱读诗书的闽中名士林纾,也由此获取了最初的西学知识。光绪二十三年林长民中秀才,但他为更大的志向放弃了科举。也是这一年,他弃举业在家苦学英文、日文。他的父亲林孝恂为他请了两位“洋老师”,一位是加拿大籍,另一位是日本籍。1906年林长民赴日留学,不久回国,在杭州东文学校毕业后再度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预科及大学部政经科。
林长民是日本留学生中公认的明星式人物。他热心社会公益,乐于为人排难解纷,他善于辞令,滔滔雄辩;三有家财,“家本素封,交际所需,不匮於用”;四有胆识,遇事肯担当,决无畏葸之态。但是日本的天地并没有把林长民变成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他仍希望通过自己的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因此当堂弟林尹民、林觉民慷慨陈词,宣扬革命的宗旨时,林长民则注重于广泛的交流结纳。他认识日本名流犬养毅、尾崎行雄,也熟识中国名人张謇、岑春煊;与汤化龙、孙洪尹、刘崇佑、徐佛苏等留日的立宪派志士订为深交;也结交君宪派的杨度,同盟会的宋教仁。用林长民的话来讲:“政治家须有容人的雅量,中国前途不可知,尤须联络异己,为沟通将来政治之助。”
五四运动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
1909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林长民,于五四前后却成为著名的抗日派,这在现代中国的知识者中,颇具典范意义。[2]
在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时期,林长民就学于政治经济科,此一选择无疑为其日后的从政生涯埋下了伏笔。回国后,林氏除在福州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及附属中学校,自任校长,培养急需的治国人才外,也立即投入其时正在各地推展的立宪运动,并很快崭露头角,出任福建谘议局书记长。留日所学对于议会政治的知识,此时已转为实际的运作,终其一生,宗孟先生都在为实现这一信念不懈地努力。民国成立,林长民从1912年任职临时参议院秘书长起,便与民国政治风云结下了不解之缘。次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兼秘书长的林氏,也随同先前加入的民主党一起,转为新组建的进步党成员,并就任该党最重要的机构──政务部部长一职。
1917年7月,挟讨伐张勋复辟之役获胜之势,由进步党转化而来的宪法研究会(通称“研究系”)成员再度联袂入阁(第一次是1913年主要为进步党人组成的熊希龄内阁),林长民也被总理段祺瑞任命为司法总长。但此次组阁也如同北洋政府众多的短命内阁一样,当年11月,随着段祺瑞的辞职,林氏又从在朝变成了在野。不过,由研究系力争的对德、奥宣战总算实现,这使得中国在一次大战后,有可能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
与梁启超出游欧洲负有开展国际上的“民间外交”相同,留在国内的林长民也同心同德,利用其特殊身份,将“国民外交”运动做得有声有色,由此成为五四前后极为活跃的政治人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交总长陆徵祥奉派出席巴黎和会。当时的总统徐世昌为此特设外交委员会,特聘林长民为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日本与英法密约战后德国在山东一切权益直接由日本继承;同时与曹汝霖订立济顺、高徐两条铁路由日本出资建筑的密约。
林长民也充分利用其出入朝野、一身二任的资格,巧妙地以民间外交推动政府外交。并且,在多数场合,他更自觉地定位于民间,代表国民向政府抗争。1918年12月,为及时进行外交决策,总统徐世昌特命在总统府内设立外交委员会,林长民仍因其办事才能,受命为事务长。在随后出现的几个有影响的民间外交活动团体中,林长民也往往担任要职。如1919年2月12日成立的国际联盟同志会,以林为总务干事;四天后宣告诞生的国民外交协会,也推举其任理事。后一组织在五四期间表现突出,把“国民外交”的真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按照该会外交干事叶景莘的说法:“外交委员会成立时,我们早已感觉到政府的亲日倾向,就组织了一个国民外交协会,以备与外交委员会互相呼应。”(《巴黎和会期间我国拒签和约运动见闻》)这样一种民间与官方的配合机制,虽则理想化,但在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以阻止政府作出危害国家利益的决定方面,确实发生了效用。
1919年4月中旬,报界披露,外交部曾密电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令其在对日交涉中让步。22日,国民外交协会的职员即面见徐世昌,质询此事。林长民进而提出,鉴于巴黎和会已时日无多,政府应立即指令和会代表,尽快提交我方各项要求。而其提案应以国民外交协会议决的七条纲领为依据,此即由林长民等人2月21日提出,3月底发给驻法公使胡惟德及和会代表的电文中列举的请愿大纲:
上一篇:刘佳慧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