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旺(神舟九号航天员)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航天员,神舟,天宫刘旺(神舟九号航天员)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作为一名新飞行员,你给教员甚至领导提不同意见,没有思想顾虑吗?”我曾问刘旺。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后来我发现大家都支持我提问题、提建议,我就没有思想压力了。我认为,只要对飞行训练有利、对部队建设有利的建议,就应当大胆提出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年轻时的刘旺就有着极强的责任感,通过刻苦钻研,他攻克了一道道飞行训练难题。
我和刘旺的接触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对学习的勤奋认真、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找寻刘旺在郑州工作时的痕迹,我们走访了他曾经的领导和同事。
“做学员是全优学员,当飞行员是拔尖飞行员,14年磨一剑,最终成为航天员,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长期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结果。”
“期盼他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胜利凯旋,回到我们"老部队"来看一看!”
“他是1988年学员里唯一的全优学员”
尽管刘旺离开该师已经14年了,可是这里的战友提起他,都会提起“全优学员”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到底有多么重的分量?让这些战友能够记得如此清楚?
该师副参谋长熊文兴说:“这意味着他无论理论、飞行还是体能测试,各个方面成绩都是优秀。各个科目都要保证在90分以上,一个飞行学院像这样的学生,一届最多一个。毕业时刘旺是唯一高定为u2018正连级u2019的飞行员。”
熊文兴是刘旺在训练基地的教员,也是他“睡在隔壁的兄长”,他回忆起刘旺时一脸笑容:“刘旺是出名的沉稳,当教员考问学员时,经常有学员会紧张,但是从来没见过他紧张过。”
刘旺心理素质过硬,经常被安排“压阵”单飞
“沉稳、多思、好学。”这是刘旺刚从飞行学院毕业进入空军部队训练基地时,时任他的教员和中队长的熊文兴对他的深刻印象。
“我刚见到刘旺时,第一印象就是话很少,人非常沉稳。”熊文兴说,随着了解的深入,他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入。“我们平时搞技术研究,老师要给学员提一些问题,对于刘旺来说,无论是什么问题,他总是不着急,很淡定。”
“我觉得这说明他的心理素质好得很。”熊文兴又再次举例:飞行有时需要单飞,刘旺经常被安排在最后“压阵”,最后一个单飞。
“压阵突出的是心理素质,稳当。因为很多人看到别人单飞会感到着急,这就要找心理素质稳定的来"压阵",心理素质不好的不行。”
刘旺给熊文兴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所有的同学中,刘旺是提问最多的一个学生。
“有他在场,我感觉自己必须好好准备,给我也是一种压力,所以多一些这样的学员,真的挺有好处的,对教员,对同学都有好处。”
“我心里对刘旺有祝福也有牵挂,祝愿他能成功!”
谷文先后担任过刘旺的副大队长和大队长,“全优学员”刘旺初次带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特别稳重,吃苦精神好,理论知识好,技术好,很喜欢学习,喜欢钻研。
生活中的刘旺是什么样的?作为多年的老朋友,谷文说,刘旺的生活非常规律,生活习惯特别好,他从不抽烟喝酒。“刘旺平时话不多,为人很沉稳。”
10年后,拥有驾驶战机安全飞行1000小时记录的刘旺,通过严格的选拔,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员。
等待14年
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
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
初接触刘旺的人会觉得他有点儿内向,聊得深了,才知道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他深爱着这个事业,爱着这个集体,他为成功飞天的战友们荣耀。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在空中报告伞打开的一刻,为战友安全归来,他满眼泪花;载人航天任务每次成功执行后,他都会发短信向战友祝贺。有人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他,入选“神九”乘组,水到渠成。
在近乎残酷的乘组选拔中,虽然历次考核成绩都十分靠前,刘旺却屡屡因毫厘之差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
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同样入选的景海鹏说,刘旺就像山西老陈醋,越酿越香。刘旺自己则把这14年比作登山,即使攀登充满艰辛,即使没有到达顶点,登山者却很享受这个过程。他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交会对接实际上分为交会和对接两个过程。从技术上来说,交会对接难度比神七时候的航天员出舱难度大。打个比喻,有点像在太空穿针。在每小时约2.8万公里的速度下,如果控制不准,就可能发生航天器相撞事故。
飞船在太空中运动特性跟地面不一样,方向、姿态、位置、速度都要控制好,才能完成交会对接,考验航天员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准确控制的反应能力和天赋。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练习次数,但也需要思考。我给参与设计的工程师们打过无数次电话,请教他们设计的思路、原理、规律。原理掌握越透彻,分析问题会越细致。
6月24日,刘旺以“百米穿针”的精准度,完成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我们的航天英雄以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的经验,以其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准确控制的反应能力与天赋,在太空中挥出举世震惊的一剑!
140米!“靶标”在“天宫”,“准星”在“神舟”……有着24年军龄的刘旺,开始军旅生涯中一次特殊的“太空打靶”。140米!“天宫”与“神舟”交会对接的第三个停泊点,万众瞩目的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就从这个距离拉开帷幕。
公元2012年6月24日12时38分,这是让人屏息的一刻―
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真正意义上驾驶飞船,以7800米/秒的绝对飞行速度,“瞄准”天宫一号!这速度,比步枪子弹飞行速度快8倍,是音速的22倍。
神舟九号返回舱内,端坐在中央座椅的刘旺,左手紧握飞船平移手柄,右手紧握飞船姿态手柄,紧盯背景方盘和十字靶标。
1号航天员:刘旺 人控对接第一责任人
从容驶入下一个驿站――140米停泊点,飞船进行45分钟左右的休整,准备工作紧密有序地进行――
飞船推出对接机构,故友重逢般向天宫伸出“双手”。刘旺轻轻操纵座椅两侧手柄进行测试,“01号手柄正常!”“姿态手柄正常!”每一次正常状态得到确认后,刘旺与刘洋都对着摄像机举起大拇指……
12时42分,飞船再次起程。此时,神舟九号已从自动控制状态转为手动控制。航天员刘旺的身影清晰地出现在北京飞控中心LED大屏幕上。左手边的平移手柄和右手边的姿态手柄,在他的娴熟操纵下流畅地轻轻划动,飞船上的手柄仿佛已成为他双手的一部分。
这一次,刘旺开创了中国人太空“开飞船”的历史。这个“舵手”不好当:他要将飞船与天宫之间的角度严格控制在1°之内,横向的偏差不超过0.2米到0.3米――对于重量超过8吨、长达9米的飞行器而言,难度相当于“百米穿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