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任继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中国,儒教,宗教任继愈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革”结束后,任继愈从河南信阳干校带着眼疾回到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任继愈在宗教研究所一呆便是20余年。
1985年起,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兼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学术界的代表,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7年,任先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调任当时称为“北京图书馆”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2005年,任继愈先生卸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改任名誉馆长。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2009年7月11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任继愈 - 名人轶事
三个斋名对于年逾九旬的著名学者任继愈来说,他所使用过的书斋,既是半个多世纪国事变化的映照,也是其刻苦治学、潜心探索的历程记录。
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任继愈,随学校迁往云南昆明,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于是,在市区翠湖边一条小巷里,面对西山的三层小楼上,有了一间斗室作为生活、治学的书斋。那里原为陈寅恪先生所住,因陈先生远赴英国讲学,校方就安排任继愈搬了进来,而且一住就是七八年。房间不大,且比较简陋,但在当时情况下,任继愈感到很满足了。他曾有过这样的描述:西山的朝晖夕阴,岫云出没,读书倦了,抬头看看远山,顿觉心情开阔许多。那时生活穷,物价涨,“躲进小楼成一统”,倒也读了不少书。埋头读书,自号书室为“潜斋”。在此,他写下“潜斋笔记”多卷,记录了自己学习、思考的成果。
解放后,任继愈住在北京大学中关园。当时,政治清明,环境宽松,他在自己的一间书斋里,收藏古籍,专心研究。但,也许是感觉与时代风尚不太吻合吧,他没有给书斋起名字。及至“文革”浩劫,知识分子不遑宁处,他更无布置书斋的雅趣了。此后,忆起那段动乱岁月,任继愈不无苦涩地说,那时候无所谓书斋,因为通信地址是北大中关园宿舍,如今,取其谐音可称“中关虚舍”,因为有一半的时光虚度了。
1977年,国家拨乱反正,离开中关园搬到市中心区的任继愈,有了条件很不错的书斋,研究、教学也硕果累累,但因年事已高,目疾日重,遵医嘱,适量工作,以治疗保护为主,他又将书斋改名为“眼科病房”了。
任继愈 - 学术贡献
一、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先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他最初相信儒家。解放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的工作中,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位。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四十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七十年代后期,他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
二、佛教哲学思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把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连续发表了几篇研究佛教哲学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这些论文后来以《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1964年,他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几十年来,世界宗教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批宗教研究人才。他在继《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又主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三、儒教即宗教
任继愈先生第三项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儒教即宗教”说,这一判断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貌的基础性理论建树。这些年来,“儒教即宗教”说逐渐得到学术界理解和赞同。
四、古籍整理
任继愈先生的第四项学术贡献,是领导了大规模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就领导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全书106册,1.02亿字。《中华大藏经(下编)》也已经启动,预计2亿-3亿字。同时,任先生又主持编纂《中华大典》,预计7亿字。
五、无神论思想
任继愈先生的第五项学术贡献,是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用无神论思想批判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抵制各种打着科学和民族文化旗号的土洋迷信。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宣传无神论为宗旨的杂志:《科学与无神论》。
任继愈 - 作品集
专著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主编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论文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 《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 《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 《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 《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 《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 《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 《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 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 《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 《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 《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 《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上一篇:贺晋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