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如松(名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日军,平壤,朝鲜李如松(名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 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 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现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 万历三大征考》记载, 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远播明日朝三国。
此战明军与日军的阵亡比例约为1(明军):15(日军),可以算是大捷。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军士兵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 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 江源道、 黄海道、 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 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 汉城。
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这里所爆发的 碧蹄馆大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 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诱敌部队 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若干。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他们认为这是明军的大部队,准备将这支明军包围在 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 碧蹄馆大战就此打响。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 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 查大受指挥的3000 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三眼神铳(三眼神铳全长约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三枪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碧蹄馆一战,3000辽东铁骑(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9000)与强于自己的日军激战一昼夜,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 杨元先后率 骑兵共2000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李如松报称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但从碧蹄馆之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来看,这个数字似乎不太符合实际情况。有考据认为明军的“阵亡二百六十四人”应该只是李如松直属部下伤亡,而日军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级斩获数,并不能代表伤亡总数。作家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帝国最后的荣耀》当中综合考据并分析了多方史料记载认为明军在是役中的真实伤亡总数应当在一千余人左右,而日军的实际伤亡则可能为三千人左右。 有网络说法称据日本东京国立图书馆收录的《大和 文禄庆长之役》记载, 碧蹄馆之战结束后,仅日军第3、9两军团补充兵员就达6286人但经搜索东京国立图书馆没有这本书。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武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安东幸贞,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久野重胜,横山景义,桂五左卫门,内海鬼之丞,伽罗间弥兵卫,手岛狼之助,汤浅新右卫门,吉田太左卫门,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武将”(这个词在战国日本指的是军官和士官)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 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 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10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的一次失利,这一点得到了现代史藉的确认(《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杨昭全《中日朝关系史》都表明是明军战败)。日军也感到失去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 查大受和 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 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 官渡之战中 曹操的夜袭 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明朝、朝鲜达成停战协议。四月十八日,日军撤出京城,五月二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四月十九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五月十五日收复 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此役,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 开城、王京(汉城)三都。
战死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其为 太子太保, 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 总兵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