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如松(名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日军,平壤,朝鲜李如松(名将)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号仰城, 辽东 铁岭卫(今辽宁 铁岭)人。祖上是来自 朝鲜的内附民,自称祖先是唐末避乱迁入朝鲜的汉人。辽东总兵 李成梁长子, 明朝名将。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 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 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 总兵官。曾指挥过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平定宁夏 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壬辰 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辽东总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年五十。死后,朝廷追赠 少保、 宁远伯,赐谥“ 忠烈”,并为其立祠。
,人物生平
扬名西北
参见: 宁夏之役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 李成梁熟悉军事, 徐渭曾教授其兵法。后由 武进士承父荫,被授为部 指挥同知,充宁远伯 勋卫。后因战功调署 都督佥事,任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任山西 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镇原副总兵 �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河套部落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 广武、 玉泉营、 灵州(今宁夏 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支军队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 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 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 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河套部落,追奔至 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 �拜在干掉两个属下后向李如松投降,李如松接受了投降,但还是尽灭�拜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
转战朝鲜
16世纪末,日本权臣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 日本列岛,执掌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 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 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 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 丰臣秀吉出动九军共15万(也有人认为是20万)大军攻击朝鲜,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 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 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认日本以 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 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主战派认为必须出兵教训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却认为朝鲜人过于软弱,一触即溃,只会向明朝求援,建议仅让 朝鲜国王及随从百余人过鸭绿江避难,而不出兵。主战派的意见最终被万历帝接受,决定出兵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队出征,统帅为辽东副总兵 祖承训。这支部队是辽东铁骑中的一支,祖承训也是名将 李成梁的嫡系,战斗力较强。可是,这支部队只有三千人。在进攻平壤的过程中,祖承训中伏,副将 史儒战死,部队损伤惨重。祖承训侥幸死里逃生。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川、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 李如梅、 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 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 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平壤鏖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七日,明朝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 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上百门百出佛郎机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经过连续十轮的炮击,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平壤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 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李如松在前线督战时,坐骑被日军火枪击中,当即换马再战,其勇猛如此,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 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其弟副将 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可以说,作为全军主帅,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是明军取得这场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正午时分,10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戚家军及辽东铁骑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 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 普通门督战的 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 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 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