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张闻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张闻天,遵义会议,同志张闻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因张闻天与博古、王明等人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都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工作,博古负总责,张闻天是三大常委之一。国际顾问德国人李德曾对他说,这里的事情还要靠莫斯科回来的同志办,意思是要张闻天跟他们站在一起。但张闻天通过实践,与他们的分歧还是日益加深。 长征时在行军途中,张闻天向毛泽东倾诉了内心的苦闷和忧虑。两人经过长谈,一致认为应纠正李德、博古的错误。于是,在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在博古的报告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作了批判“左”倾军事错误的“反报告”,并负责起草了遵义会议决议,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领导地位。
张闻天从年轻时起就喜好理论研究和宣传,不长于处理琐事。他戴着眼镜,不苟言笑,常在沉思问题,从外表看完全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他被推为总负责人之后,自己感到并不完全适合于领袖地位。1935年4月红军长征渡过北盘江后,要派一位中央负责人到白区工作,张闻天主动要求离职前去,毛泽东等不同意而改派了陈云。同年夏天,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为了表示团结,他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职务让出来,被毛泽东劝止。
1938年秋天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前,共产国际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职务并未明确。于是,张闻天又在会议期间诚恳地提出,应推举毛泽东为当中央总书记。毛泽东经过全面考虑,对张闻天说:“洛甫,你是u2018明君u2019,开明之君,党中央总书记继续由你担任吧。”会后,张闻天却“主动让贤”,将工作逐步转交给毛泽东,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点也由他过去的窑洞移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让贤”之后的张闻天,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他一向敬重毛泽东,却又从不盲目,有独立见解并愿意不断探索。脱离负责岗位后,他自感缺少实际经验,于是去搞农村调查,随后提出一个将来如何使农民富裕的生产方式设想。当时的环境使这一设想不能实现,不过几十年后再看这一见解,人们却不能不佩服张闻天的远见。
人物轶事
红色教授
张闻天发表《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
1922年1月5日,张闻天发表《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文章说,我们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早感到不安,不过用什么方法去改造呢?应该改造成什么样呢?无抵抗主义呢?反抗主义呢?无政府主义呢?社会主义呢?如江河流水,不绝地引起我的烦闷。但永久不决是不能生活的。那么,取其长,舍其短,自然不能不走社会主义一条路了。
1928年9月,张闻天由共产国际东方部与联共中央选送,进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同时被选送到该学院学习与研究的有王稼祥、沈泽民、郭绍棠等人。位于莫斯科克雷姆河畔的红色教授学院是苏联的最高学府。
张闻天等入学在旅莫中国学生中反响很大。大家都戏称张、王、沈、郭为“四大教授”。
就在张闻天进红色教授学院前后,他用“刘云”的笔名同吴亮平合译的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李敬永翻译、经他校订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当时译的书名如此),都在莫斯科出了中文版。虽然被选送到红色教授学院当研究生的这几位学习基础较好,但学院还是进行了极其严格的入学考试。张闻天有一门课程(俄国史)不合格,被录取为旁听生。他读的是历史系东方史专业。在完成第一学年规定的学业时,东方史专业研讨组于1929年5月23日对张闻天的学年成绩作出如下评定:张闻天“提出了两个报告并对他人的报告作了三次发言。对报告完全胜任。表现了工作能力和善于理解问题。张闻天同志的发言是有内容的”。评语肯定张闻天“完全胜任”在劳动大学的教学工作,说他在劳大研究所和中文出版社“作为编辑进行工作,对此有好的反应”。评语还说,“在党性方面张闻天同志是坚强的和守纪律的”。结论是“认为应该列为正式学员,升至二年级,但需通过必要的考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可予免试”。1929年6月1日经历史系系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经6月6日红色教授学院院务委员会决定,同意张闻天升为东方史专业二年级的正式生,但必须在9月1日前通过俄国史的口试。张闻天按时补考合格,9月9日,联共(布)中央组织局批准他为红色教授学院的正式学员。
张闻天进入红色教授学院以后,原来很感兴趣但“苦无时间”加以特别研究的“中国革命问题”,成了学习、研究的重点。
调查研究
1943年3月27日,中共领导人张闻天发表《出发归来记》一文。作者率领部分同志于1942年1月26日至1943年3月3日,先后调查了陕北地区的神府县贺家川、米脂县杨家沟村,绥德县西川、子洲县双湖峪,并到晋西北调查了兴县高家村。通过长期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张闻天写出了《出发归来记》,精辟地论述了共产党人对调查研究应当采取的态度和从事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张闻天还搜集整理出《贺家川8个自然村的调查》、《杨家沟地主调查》、《兴县14个自然村的土地问题研究》等调查报告。
三次让贤
张闻天从年轻时起就喜好理论研究和宣传,不长于处理琐事。他戴着眼睛,不苟言笑,常在沉思问题,从外表看完全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他被推为总负责人之后,自己感到并不完全适合于领袖地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渡过北盘江后,要派一位中央负责人到白区工作,张闻天主动要求离职前去,毛泽东等
不同意而改派了陈云。同年夏天,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为了表示团结,他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职务让出来,被毛泽东劝止。1938年秋天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前,共产国际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职务并未明确。于是,张闻天又在会议期间诚恳地提出,应推举毛泽东为党中央总书记。毛泽东经过全面考虑,对张闻天说:“洛甫,你是u2018明君u2019,开明之君,党中央总书记继续由你担任吧。”会后,张闻天却“主动让贤”,将工作逐步转交给毛泽东,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点也由他过去的窑洞移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让贤”之后的张闻天,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他一向敬重毛泽东,却又从不盲目,有独立见解并愿意不断探索。脱离负责岗位后,他自感缺少实际经验,于是去搞农村调查,随后提出一个将来如何使农民富裕的生产方式设想。当时的环境使这一设想不能实现,不过几十年后再看这一见解,人们却不能不佩服张闻天的远见。
西安事变
张闻天在西安事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一,事变爆发第二天,张闻天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发表了“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这一独到见解,同时指出了“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这一根本方向。
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和平解决事变方针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短期的曲折变化过程,前后变化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蒋介石的处置方针问题。
事变爆发之初,在1936年12月13日党中央召开的一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多数人(包括毛泽东)的意见是主张“除蒋”、“审蒋”的,大致上反映这次会议初步方针的公开文件是12月15日发表的《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电文提出“以西安为中心来领导全国,控制南京”并呼吁南京当局“欲自别于蒋氏”,“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这个电文发布不久,党中央根据对形势的全面考察和周恩来赴西安后争取和平努力的尝试,迅速改变了原来不成熟的方针。在12月18日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中央电中开始有所表示,及至12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作出和平调解事变的最终决策――毛泽东在会议的结论中明确地表示这个方针是比以前更进步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