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鲁迅,中国,他的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是1928年9月19日,鲁迅给章廷谦写信,谈到刘半农:
学校诸要人已见昨报,百年长文,半农长豫,傅斯年白眉初长师范,此在我辈视之,都所谓随便都好者也。玄伯欲“拉”,“因有民众”之说,听来殊为可骇,然则倘“无”,则不“拉”矣。嗟乎,无民众则将饿死,有民众则将拉死,民众之于不佞,何其有深仇夙怨……“半农长豫”指传说中刘半农要任山西教育厅长。1930年4月28日南京政府教育部任命刘半农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鲁迅先已风闻,3月21日夜给章廷谦写信说:
半农玄同之拜帅,不知尚有几何时?有枪的也和有笔的一样,你打我,我打你,交通大约又阻碍了。
三是1930年2月22日,鲁迅给章廷谦写信,说自己为什么不回北京教书的原因:
疑古和半农,还在北平逢人便即宣传,说我在上海发了疯,这和林语堂大约也有些关系。
1932年11月20日,鲁迅到北平探望母亲。这次,刘半农打算去看鲁迅,后被别人劝阻了。对此,鲁迅在刘半农去世后写文章说: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1932年冬,刘半农选新诗26首,集成《初期白话诗稿》,其中就有鲁迅的诗两首:《他们的花园》、《人与时》。次年3月1日,刘半农请台静农转寄《初期白话诗稿》5本给鲁迅。鲁迅在日记里说:“得静农情并《初期白话诗稿》五本,半农所赠。”
“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
1933年10月,刘半农在《论语》第26期上发表了《问卷杂诗》,对学生答卷中的用词,提出了批评。鲁迅读后,觉得学生用词未必错,如娼妓的娼,现在不写作“倡”,但先前两字通用;“萌芽”、“萌蘖”是名词,而“萌动”、“萌发”就成了动词,将“萌”字作动词用,也不错。他化名“丰之余”写《“感旧”以后(下)》,其中说:
当时的白话运动是胜利了,有些战士,还因此爬了上去,但也因为爬了上去,就不但不再为白话战斗,并且将它踏在脚下,拿出古字来嘲笑后进的青年了。因为还正在用古书古字来笑人,有些青年便又以看古书为必不可省的工夫,以常用文言的作者为应该模仿的格式,不再从新的道路上去企图发展,打出新的局面来了。
现在有两个人在这里:一个是中学生,文中写“留学生”为“流学生”,错了一个字;一个是大学教授,就得意洋洋的做了一首诗,曰:“先生犯了弥天罪,罚往西洋把学流,应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尽一锅油。”我们看罢,可笑是在那一面呢?
这是鲁迅写的唯一一篇专门反驳刘半农的文章。
1934年春天,周作人写五十自寿诗,北平一班人诗文唱和。4月30日,鲁迅给曹聚仁写信,批评说“群公相和,则多近于肉麻”,其中也包括批评了刘半农。6月18日夜,鲁迅给台静农写信,批评文坛风气,也批评了刘半农:
文坛,则刊物杂出,大都属于“小品”。此为林公语堂所提倡,盖骤见宋人语录,明人小品,所未前闻,遂以为宝,而其作品,则已远不如前矣。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其实,则其所谓“是亦不可以已乎”者也。
因为鲁迅的文章是化名,他给曹聚仁、台静农的信是私人信件,所以,刘半农生前未见到这些文字。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写《忆刘半农君》,并不回避两人关系的疏远: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文中,鲁迅仍承认两人是老朋友。刘半农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贡献,鲁迅特别提到两件事:一是刘半农与钱玄同演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扮做林纾支持者,再由刘半农写文章反驳王敬轩。二是刘半农造“她”字。鲁迅说: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的确是“大仗”。
此外,鲁迅也不回避刘半农是否是“鸳鸯蝴蝶派”和是否“浅”的话题。他说刘半农初到北京,“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言下之意,刘半农曾经是鸳鸯蝴蝶派,后来“跳出”了。
刘半农写《中国文法通论序》,有“我情愿人家说我‘浅陋’”的话。鲁迅说:“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这是鲁迅关于刘半农的总的评价。
刘半农 - 著作书目
《瓦釜集》(诗集)1926.北新
《扬鞭集》(上中卷,诗集)1926,北新
《半农谈影》(摄影漫谈)1927,北京真光摄影社
《半农杂文》(第l册) 1934,北京星云堂书店
《半农杂文二集》 1935,良友
《刘半农诗选》 1958,人文
《中国文法通论》
《四声实验录》
刘半农 - 刘氏三兄弟故居
刘氏三兄弟刘半农、刘天华、刘半茂,是我国现代文化名人。 刘半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摄影学家。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投身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担任《新青年》杂志编辑时,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之革新》等震惊文坛的进步论著,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开创了我国新诗流派“白话诗”,影响甚广。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不登大雅大堂”的二胡从民间推向世界,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学派。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等流传广泛的不配名曲,而且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传人。他把“学习、研究、创作、演出和教学联系在一起,构成他全部的音乐生涯”。 刘半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也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天华逝世后,刘半茂为了继承其“改进国乐”的遗志,毅然放弃西北大学英语教授的席位,改任音乐教授。先后在四川、南京、安徽、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 、《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半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未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纪念馆还有“百年天竹”、“石鼓墩”、“酱台”、“竹园”等遗迹和景点。纪念馆由原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两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