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鲁迅,中国,他的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除夕前,刘半农与陈独秀、李大钊等相约写同题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因已到除夕,所以,周氏兄弟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此后,刘半农与鲁迅交往日益密切。他与钱玄同一起,为《新青年》向鲁迅频频约稿,催促鲁迅写了《狂人日记》等;刘半农写《辟<灵学丛志>》,反对“丹田”谬说,鲁迅写了《我之节烈观》,与之呼应;1918年夏天,刘半农回江阴一个月,还给鲁迅写了两封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当天,刘半农往访鲁迅,鲁迅在日记里写道:“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刘半农离开中国去欧洲留学前,还与鲁迅商量合编《世界新文学丛书》。
刘半农到英国留学后,生活上陷入了困境,顾不上给国内的朋友一一写信,只在几个月后给鲁迅寄了一张明信片。对此,鲁迅是有感觉的,他后来在《忆刘半农君》里谈到自己与刘半农的矛盾起因时说:“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这次“疏远”是两人误会开始。
“半农颇不高兴了”
1925年秋天,刘半农回国后,与鲁迅很少交往,但仍是朋友。
这年12月23日,刘半农作《读<海上花列传>》,提到鲁迅对这本书的评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将这书看做一部重要的作品,这在鲁迅先生严峻的批评中,已可算得推崇备至的了。1926年初,刘半农写《奉答陈通伯先生兼容SSS君及其前辈》,批评陈源(西滢);2月1日,鲁迅写了《不是信》,与刘半农呼应。
1926年春天,刘半农为重印《何典》,请鲁迅写序。鲁迅在短序中说:
我看了样本,以为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半农的士大夫气似乎还太多。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三家村的达人穿了赤膊大衫向大成至圣先师拱手,甚而至于翻筋头,吓得“子曰店”的老板昏厥过去;但到站直之后,究竟都还是长衫朋友。不过这一个筋斗,在那时,敢于翻的人的魄力,可总要算是极大的了……难违旧友的面情,又该动手。应酬不免,圆滑有方,只作短文,庶无大过云尔。
序写完后,鲁迅连夜又写了《为半农题记<何典>后》,其中说:
半农到德法研究了音韵好几年,我虽然不懂他所做的法文书,只知道里面很夹些中国字和高高低低的曲线,但总而言之,书籍具在,势必有人懂得。所以他的正业,我以为也还是将这些曲线教给学生们。可是北京大学快要关门大吉了;他兼差又没有。那么,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既要印卖,自然想多销,既想多销,自然要做广告,既做广告,自然要说好。难道有自己印了书,却发广告说这书很无聊,请列位不必看的么?说我的杂感无一读之价值的广告,那是西滢(即陈源)做的。顺便在此给自己登一个广告罢:陈源何以给我登这样的反广告的呢,只要一看我的《华盖集》就明白。主顾诸公,看呀!快看呀!每本大洋六角,北新书局发行。
这段话颇有批评的意思,如说“校勘稍迂,空格令人气闷”等,影响了两人的感情。书6月出版后,因收入鲁迅写的文字,刘半农送了一本《何典》给鲁迅,但没有题签。鲁迅知道刘半农不高兴了。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写《忆刘半农君》说,这批评使“半农颇不高兴了”。
鲁迅不满意刘半农的校点,还见之于他针对川岛校点《游仙窟》说的话:“至于书头上附印无聊之校勘如《何典》者,太‘小家子’相,万不可学者也。”
这是两人的第二次误会,芥蒂加深了,但并未撕破脸面,仍保持朋友关系。
《瓦釜集》出版后,刘半农寄了一册赠鲁迅。他不计前嫌,在扉页上用墨笔题字:“豫才我兄赐正。”鲁迅收到后,在当天日记里记下。
1926年6月中旬,成舍我请刘半农担任《世界日报?副刊》主编。6月17日下午,刘半农访江阴老乡李小峰,遇到鲁迅。次日晚,刘半农专门访鲁迅,请他为自己即将主编的副刊写稿,得到鲁迅的同意。6月24日,鲁迅复信给刘半农,同意从第二天起撰写《马上日记》。鲁迅的《马上日记》连续刊登在7月5日、8日、10日、12日《世界日报?副刊》上。鲁迅写《马上日记》后,两人交往密切。7月27日刘半农将刚印好的《茶花女》和《扬鞭集》各一本寄赠鲁迅,用墨笔题“迅兄教正复”五字。
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27年1月10日,在广州的鲁迅给未名社的韦素园(漱园)写信说:“《坟》想已出,应送之处,开出一单附上。”这个送书的名单,即张凤举、徐耀辰(祖正)、刘半农三人。这是对刘半农送书给他的回报。刘半农离开《世界日报?副刊》后,和去了南方的鲁迅交往又疏远了。鲁迅对于刘半农编辑《语丝》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于7月17日给章廷谦写信说:
半农不准《语丝》发行,实在可怕,不知道他何从得到这样的权力的。我前几天见他删节Hdgo文的案语(登《莽原》11期),就觉得他“狄克推多”得骇人,不料更甚了。《语丝》若停,实在可惜,但有什么法子呢?北新内部已经鱼烂,如徐志摩陈什么(忘其名)之侵入,如小峰春台之争,都是坍台之征。
刘半农不知鲁迅的批评,仍与瑞典学人斯文赫定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请台静农致书鲁迅。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写信,予以婉拒:“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语丝》在北京被张作霖禁止后,李小峰请鲁迅在上海编辑《语丝》。
1928年2月27日,刘半农在《语丝》4卷9期上发表“杂览之十六”《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刘半农在按语中说,林则徐被英人俘虏,“明正典刑,在印度舁尸游街”。这是他搞错了。事实上,林则徐被罢职后,发配新疆伊犁充军,1850年病逝。
4月2日,鲁迅在《语丝》4卷14期上刊登了读者洛卿的来信,指出了这个错误。一年后,鲁迅于1929年12月22日写文章谈刘半农不来稿的原因:“我恐怕是其咎在我的……选登了一篇极平和的纠正刘半农先生的‘林则徐被俘’之误的来信以后,他就不再有片纸只字。”
这是鲁迅和刘半农的第三次闹误会。
“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不快活。这次误会后,两人关系进入低谷,可从以下几事看出:
一是1928年8月4日晚,李小峰及夫人在上海万云楼请客,客人有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刘半农、沈尹默、郁达夫、张友松、林语堂及夫人。鲁迅和刘半农不期相遇,已无话可谈。一个星期后,鲁迅给章廷谦写信说:
沈刘两公,已在小峰请客席上见过,并不谈起什么。我总觉得我也许有病,神经过敏;所以凡看一件事,虽然对方说是全都打开了,而我往往还以为必有什么东西在手巾或袖子里藏着。但又往往不幸而中,岂不哀哉。
“沈刘两公”,指沈尹默、刘半农。刘半农去世后,鲁迅在《忆刘半农君》一文中还提到这次会面:“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