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鲁迅,中国,他的刘半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半农之死
斯文・赫定是第一位同意与中国学术界合作的西方探险家,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平等对待中国科学家,最终赢得了刘半农和整个中国学术界对他的谅解,双方的关系逐渐由相互敌视转为相互尊敬。而刘半农的死,竟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对斯文・赫定的尊敬。
1935年2月19日是斯文・赫定的七十大寿,瑞典皇家地理学会计划出版纪念文集,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出于对斯文・赫定的尊敬,从1934年5月起就开始着手写祝寿文章。据刘半农1934年5月16日日记载:"下午到研究所,白涤洲为余邀来辅大甘籍学生十数人,拟研究其声调,备作为论文,以应瑞典地理人类学会之请,刊入赫定七十生辰纪念册。"后来刘半农决定再写一篇有关北平、绥远沿线方言声调的论文,为斯文・赫定祝寿。为了写这篇文章,刘半农于1934年6月19日携白涤洲等助手离开北平,前往内蒙古等地实地调查方言音调和声调。但在考察途中,刘半农遭到昆虫的叮咬,不幸传染上致命的回归热。他于1934年7月10日抱病提前返回北平后,又被庸医误诊,7月14日才入北平协和医院,当日下午便与世长辞,年仅43岁,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南岗。刘半农去世后,斯文・赫定曾专程前往刘家吊唁,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纪念邮票赠送给遗属,以示纪念。
就在刘半农去世的两个多月前,他还盘算着将来去敦煌从事考古工作。他在1934年4月23日日记中写道:"晚,马叔平宴甘肃省政府委员张君于东兴楼,招往作陪。张言,敦煌石窟已发者首二窟,尚有第三窟埋土中,候时局稍安,省政府拟设法开发,欲得北平学术界合作。余言此事果成,余虽事忙,亦必抽暇一往。"可惜天不假年。
刘半农身为名作家名教授,许多报纸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一次,老友成舍吾见面时抱怨他很久不给他的报刊写文章。刘半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写的者隰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吾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就真的写了一篇讽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文章讽刺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世界日报》收到就发了,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他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拿报纸开刀,结果报停刊3天。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刘半农做得出来。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的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御评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 《赛金花》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
刘半农 - 简约年表
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自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 。
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刘半农 - 刘氏兄弟
刘氏兄弟是指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刘氏兄弟故居"坐落在江阴澄江镇西横街49号,现已改为刘氏兄弟纪念馆,二进六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多年。纪念馆分为六间展室,它们展示刘氏三兄弟生平起居的情况及大量手稿、实物。 1985年10月江阴市政府公布为江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 、 《良霄》 、 《空
山鸟语》 、《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北茂(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 、《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长达6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氏三兄弟前赴后继,不断追求进步,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不朽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
刘半农 - 鲁迅与刘半农误会始末
鲁迅与刘半农分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与干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一些误会影响了他们的感情,阻碍了进一步交往。了解这些误会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可以反映出这两位文化名人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
1918年2月10日,旧历除夕,刘半农第一次赴鲁迅寓所――S(绍兴)会馆拜访周家兄弟。这天,《鲁迅日记》里第一次出现了刘半农的名字。一个月后,刘半农发表《丁巳除夕》诗,提到在北方度过第一个除夕夜的情景:
除夕是寻常事,做诗为什么?不当它除夕,当作平常日子过。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颇多。风来树动,声如大海生波。静听风声,把长夜消磨。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欲招缪撒,欲造“蒲鞭”。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夜已深,辞别进城。满街车马纷扰,远远近近,多爆竹声。此时谁最闲适?地上只一个我,天上三五寒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