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培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纳米,美国,教授杨培东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杨培东(Yang Peidong,1971年8月-),出生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8年毕业木渎中学,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6年5月3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成长经历
初为牛犊
1993年,22岁的杨培东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远赴哈佛投师利伯教授门下,成为一只“牛犊”。“哈佛的四年经历,对我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杨培东说,“那是我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光是攻克语言关,就花了两三年时间。这一关过了,学习就轻松了许多。”做科学研究,最难的是确定选题方向和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哈佛,杨培东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找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交叉进行多项研究任务。
全美最好的化学系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99年,在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后,杨培东与大约20所美国顶尖大学面谈,最终得到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他选择了伯克利,年仅28岁任职化学系助理教授。
说起来,杨培东跟伯克利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杨培东决定赴美攻博时,首选就是伯克利,然而遭到了拒绝。这一次,伯克利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伯克利这次做出的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终身教授
在美国大学里,从助理教授升到终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时间。2004年,进入伯利克的第6个年头,杨培东就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在伯克利历史上,化学系还只聘过两位华人科学家当终身教授,前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
认准目标,锲而不舍,这样的性格不仅体现在“择校”上,同样也体现在杨培东的科研生涯里。一进伯克利,助理教授就要独立带小组进行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素养,加上正规的科学训练,让杨培东迅速在众多纳米技术科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2013年,已被公认为世界顶尖材料科学家的杨培东在伯克利带领着一个30人的科研团队,其中20人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另外10位则是博士后。杨培东小组的又一篇论文在《自然》发表。他说,每年在顶级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一两篇学术论文的状态已经延续了近10年。
探微之旅
从加入伯克利的那年起,杨培东就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获得了一系列殊荣。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作始创性的研究,是杨培东频频得奖的奥秘,他的小组在半导体纳米线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领跑这个领域的地位。
纳米技术的前景被人们一致看好。2013年,世界各大公司纷纷为此项技术而斥资,几乎每一所名牌大学都以率先展开相关研究而自豪。学会如何制作纳米线这一纳米器件的关键,则成了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一大热门课题。
顾名思义,纳米线又长又细,体积微小――大约只有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如今,研究人员能将纳米线的直径从5毫微米调整至几千毫微米,长度可达到几百微米。这种导线整合成较大的结构后,不仅可以制作激光器、晶体管和存储器阵列,就连类似猎犬嗅探器官的化学敏感结构也不在话下。为了研制纳米线,杨培东和他的同事利用特殊的小室,先在里面将黄金或其他金属的薄膜熔化,以形成纳米尺度的微滴。然后,向它们发射化学蒸气,使其分子分解。这些分子以短序列使熔化的纳米微滴过饱和后,便形成了纳米结晶。随着更多的蒸气在金属微滴上的分解,结晶就会像一棵树那样往上生长。
同时在数百万个金属微滴上进行这一操作,使科学家有机会对大量的纳米线加以组织。杨培东“栽种”的氮化镓和氧化锌纳米线已长成大片的森林,它们能发射紫外线光,有助于“芯片上的实验室”迅速而廉价地分析医学、环境和其他取样。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引进不同的蒸气,杨培东改变了纳米线的成分,使它形成硅和半导体硅锗的界面,其早期用途是对计算机芯片的冷却。此外,这类器件还有可能最终发展成为高效的能源,从汽车废热或太阳热量中产生电能。
当然,对如此细微的纳米线进行电极连接仍是一大难关,世界各地有100个研究小组正在进行攻关。
但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实在诱人。杨培东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四位科学家技术入股了一家纳米技术公司,他是公司科技顾问,并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2013年,这家公司正致力于将纳米技术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已获两轮投资,烧掉了1亿5千万美元,但风投公司还是乐此不疲。
苏州打工
从苏州走出去的旅美科学家杨培东教授20年后回到家乡“打工”。这位国际顶尖材料学家走进他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办公室,开始了在这里的全新工作。
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杨培东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已是当之无愧的国际“纳米牛人”,其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50次,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列第一。
此番,杨培东教授应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之邀,出任该所客座教授,同时负责组建并领导一个国际合作实验室。一上班,他就立即翻阅起助手送来的一份“海归”博士的简历。杨培东教授告诉记者,此次他利用美国大学放暑假的时间回国,在苏州有难得的10多天“整块”工作时间。而亲自主持面试,为实验室“招兵买马”挑选人才,是他此次回国的工作任务之一。
在美国,杨培东教授在纳米导线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使一系列高技术设备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从微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到晶体管、太阳能板等广泛领域。而在苏州,这位1971年出生的青年科学家“另起炉灶”,研究方向瞄准了全新的纳米生物技术。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热门前沿领域,作为业内的顶尖高手,杨培东教授是许多世界级科研机构的追逐对象。中学毕业后离开苏州求学、工作20年,这颗国际纳米界的明星升得再高,心中还是时常挂着家乡。“巧的是,苏州确立了国内纳米技术领域的核心地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环境领先全国,在这里正好可以发挥我的专业特长。”杨培东教授表示,今后他会中国、美国两头奔波。在美期间,通过因特网遥控指挥这里的研究。
好事成双。就在上个月,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另一“大腕”,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教授也从香港移师独墅湖畔,加盟苏州大学,主持新建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李振声、张文军、汪鹏飞、张晓宏、樊春海等5位拥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资历的国际知名专家伴之而来,受聘苏大客座教授。
上一篇:平�夏海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