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听其言,观其行”是表示言行一致吗?求详解?
听其言,观其行,言行“听其言,观其行”是表示言行一致吗?求详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回事。1、是对过错一方反省的考量。2、针对虚情假意一方,的斟酌;如:“安培”表面上如何如何要与中国修好,暗地里确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中国下绊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其言,观其行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夸夸其谈,不去践行,或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标准。”相信一个人,考查一个人,不能光听说的好,还要放在实践中去考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值得信赖,才可以相交。所以,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听其言,观其行”是衡量人的标准,不能概括为言行一致,说和做是两码事,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是逻辑学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这句话的出处。
她来自于《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二、先说前这句话的意思。
“听其言,观其行”的意思是,(先)听他的言语,(再)观察其行为。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画;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等,都说明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言行不一;因此,(需要再)观察他的行动。
三、这句话可以识别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和品德及前途的好坏。
如果言行一致,说明了这个人比较可靠,可以干好事,干大事。如果言行有差异或完全相反,说明这个人不可相信或很危险,不能干好事,干大事。比如:秦国商秧的立木为信,终使国家富强;宋朝包拯的铁面无私,能使社会安定,人心大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表里如一,使蜀国从小变大等。再如:唐朝宰相杨国忠的口蜜腹剑,使国家发生了安史之乱,而走向哀败;宋朝宰相秦桧的口是心非,使宋朝逐渐走向灭亡,清朝的慈禧,使国弱民穷,终被人民革命等。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一个人若言行不一,若为百姓,必为人不齿;如为统治者,必为害国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人。若在现实生活中,最好不与这类人深交,敬而远之,可免其害。
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个人若言行一致,必受人尊重;如为统治者,心为国民造福,流芳百世,是真正意义上的君子。若在现实生活中,要大交特交这类人,可使自己受益终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一直再旁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我是胖哥。“听其言,观其行”,是说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妄下断言,要经过仔细的考察才能确定。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句话的两个出处分别来看一下吧!
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六反》世主眩其辩、滥其高而尊贵之,是不须视而定明也,不待对而定辩也,喑盲者不得矣。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然则虚旧之学不谈,矜诬之行不饰矣。译文:当代君主迷惑于他的善辩,轻易相信他的高明,从而尊重他们;这是不等看东西就断定他眼明,不等说话就判定他口才好,这样,哑巴和瞎子就无从得知了。明君听取言论一定要责求实用,观察行为一定要责求功效,这样,虚伪陈腐的学说就没有人再谈了,虚妄自大的行为就掩饰不住了。
2.“听其言而观其行”出处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释义:听其言而观其行,指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以上就是胖哥对于本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祝福各位朋友春节期间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一切顺利,谢谢您的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听其言,观其行绝不是言行一致。不能光听你说的什么,还要看你怎么做的。
上一篇:您为何选择文化领域做自媒体创作?您认为文化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