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孔子,不顺,不正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事情用给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增强信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不正传事不对,
言语不顺有错心。
风俗人生留有名,
说话做事分轻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哲学上来说,名指概念,当我们去分析概念的时候,就必然涉及概念与事物的关系,这个事物本身,就是所谓的“实”。名和实的问题其实一直以来就很受重视。孔子曾说,如果让他去治理国政,先要做的就是“正名”,主要纠正的,是有关古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孔子想要先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
在我看来,名无固宜,用什么样的名来指代什么样的实,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这里所反映的,正是名的社会性,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名,就是身份或名义。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与之伴随的是有一个特定的公开身份,这个身份是否为大众接受或对事情起重要影响力的人的接受,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一个没有背景又没有专业水平的人去担当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就很难接受,进而影响人们的配合度。人心齐则泰山移,人心不齐事情自然很难办成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自《论语》: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联想到一件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位并非是自然继承的。
简单来说,他是先干掉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软禁了自己的皇帝爹爹,最后才坐上皇位的,当然,为什么篡位,其中缘由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不管是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情于理都不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
李世民心中也明白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在位的那些年里,一直兢兢业业,按照明君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除了理想,还有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当然就是他这个位置的来路不正。
皇帝都注重名声,李世民也不例外,他是一个好皇帝,创造了盛世,但名不正这件事一直都是他污点,可以说,一直以来他都是用成绩来洗掉这个污点。
上一篇:收到的快递怎么消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