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玉米种植密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做到高产高效?
玉米,密度,品种玉米种植密度跟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做到高产高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小结
玉米合理密植高产,突出优质高效,主要原因不难理解。总体分析看,这几点很关键。
1.合理密植能够充分协调穗数,穗粒数粒重的关系,这种关系又是构成玉米产量主要因素,但是呢,玉米产量的形成是群体产量体现,而群体产量是由个体产量构成,在实际生产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种植较稀时,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但是收获穗数减少。当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不能够弥补穗数减少而引起的减产时,公顷产量就要降低。但是种植密度过大,个体生长不良,不但穗小粒少,空秆率高,群体生长量也会受到影响,由于穗数增加所引起的作用小于穗粒数和粒重,同样会造成减产。因此实际生产中必须要合理密植。相互协调,组成高产量的密度关系。
2.合理密植时叶面积指数发展比较合理,叶片是玉米光合速率,生产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单位面积上叶面积大小,发展分布是否合理,必然影响到群体光合速率的高低,有机物质生产和积累的多少产量的高低。所以要在合理区间发展分布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合理的群体关系,增强光合速率,生产积累有机物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以上浅析。对此您有哪些不同观点欢迎一同探讨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玉米种植密度大必须得好的水原,底上肥都得要大多,因为你珠数密肥必须下得多你上肥和底肥保持不脱肥,这样的产量就能上来,有高产量,在伏天保持不旱,别缺水,这就好,好了谢谢,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发大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玉米种植密度跟品种、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有关。在相应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种植适宜的品种,是玉米高产高效的保证。
所有的种植户都知道,必须要种植适合于本地气温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品种,否则,再精细的耕作都是一句空话。玉米在种植过程中,选取适合于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来决定玉米的密度,从而来达到相对于本地条件下的“高产高效”。
一,玉米种植密度跟品种品系的关系。
天水山区最早大田种植的“老玉米”每亩大概在1000株以下。小时候跟父辈们种玉米,在开始锄草间苗时,父辈们老是说,“不要惜苗”,“玉米行子里要能卧倒牛”。准确到数字上说,行距株距要在三尺左右。按照行距株距90ml计算,每亩才不过800多株。这800多株的密度,很显然,产量也不会很高。对于有些地方的种植户来说,也是每无法接受的。但这却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实践也说明,这800多株的密度数字,也是有道理的。如果要是把肥玉米苗给留得稠了,一年下来,收获的玉米棒子就像“老鼠儿子”。那时间,每亩玉米的单产也就是300斤左右。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技术之后,一直选择的是“中单”系品种。通过正常的株距和行距计算,每亩密度增加到了2500株左右。产量也达到了1000斤以上。
地膜种植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改变。但就是这样的新技术,对于品种也是有要求的。如果地膜里面种植“老玉米”品种,会出现早衰和倒伏。也曾经试种过其他一些品种,增产效果都不好。脱离了本地适宜的品种,通过增加密度来实现高产,有些不太现实,这就关系到气温和环境的问题。
二,玉米种植密度跟气温光照的关系。
气温变暖在最近些年一直在改变着种植户的传统种植结构和模式。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利好的同时,也给习惯于传统种植结构和模式的种植户带来许多的不适和难处。曾经的经验和方式被打破,农民也一直在摸索和学习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
气温在逐步的变暖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整体气候环境的影响,使得这种所谓的“气温变暖”没有多少可操作性,种植过程中也只能是通过大概的预测和估量,来衡量这种“气候变暖”给玉玉种植带来的利好。这也就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很难通过增加密度来达到高产高效的原因。
以天水为例,最早刚引进油菜籽种植时,胡麻地茬口是赶不上种油菜籽的。但是现在却绰绰有余。在地膜玉米种植上,在保证种植品种的同时,增加了种植密度,遇到气温持续较高的年份,光照相对充足时,也有增产的可能。如果遇到阴湿或光照不足的年份,正常的收成都会打折。就像目前种植的“中单”系也是以二号为主,其他的品种也不能保证增产。
玉米种植密度跟地理环境的关系。
在品种和气温条件满足之后,地理环境也是调节玉米种植密度的关健。在很大程度上说,高端的种植技术解决不了真正的种植问题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说白了,就是不能因为技术过硬,就一定会让农作物超常规产出,除非是少面积种植或者说是试验田。
地理环境中其实就包括了气温、光照、土壤特征等多因素。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种植玉米,品种适宜,气温光照适宜,排除相关的未知灾害外,在调控密度时,也一定是按照相对较低的数字规划的,而不是最高,更不是增加密度。就像有些地方的玉米亩产在1500斤以上,天水山区的最多也就是1000斤以上。天水山区农民如果想通过加入密度来达到1500斤以上产量的话,后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但更不能忘记地理环境的出产能力。利用好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保证常规的种植收益,并不是去改变地理环境的性质。特别是玉米这样一种常规作物,需要大面积种植才会有收益的农产品,脱离了地理环境因素,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产量和效益不太可取!
玉米种植如何能高产高效?
玉米种植如何能高产高效?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个前提。那就是相对于本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高产高效。不能拿高寒阴湿地区的玉米和肥沃的主产区的玉米相比较,也不能试图用增加密度和改换品种的办法来提高产量。所有的实用技术也无非就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做到精耕细作,勤于管理,就是达到高产高效的办法。就像在天水山区,每亩玉米产量能达到1000斤就属于高效高效一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