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孙道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道临,他的,雷雨孙道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孙道临 - 配音朗颂
孙道临不仅在国产片银幕上成功塑造了许多激情鲜活的角色,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称银幕经典。
《王子复仇记》是孙道临的杰作。孙道临在这部电影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自己也没有能超越。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疯,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无人能及。
电影《王子复仇记》是以卞之琳的翻译为底本的,仅凭这个就是绝响了。该片由孙道临和上译厂著名演员程之、张同凝配音。
同时,孙道临热心推动和参与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的会长。
孙道临 - 儿时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
孙道临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儿时个性内向,有点儿反叛精神。上中学后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写成了短篇小说《母子俩》,后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孙道临 - 一次机缘改变了一生
当时,黄宗江正自译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情不自禁地为他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由此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孙道临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孙道临 - 婚姻家庭
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喜结秦晋之好,之后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0多个春秋。但两位艺术家对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孙道临在他出版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 《红楼梦》 《追鱼》更是其越剧事业的里程碑。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说起来两位明星初擦的火花,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面呈喜色地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为了艺术追求迟迟未婚的大龄男女,终于幸福地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婚后,一对艺术伉俪相亲相爱,比翼齐飞。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相濡以沫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庆幸地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年过古稀,夫妻两人又携手合作,把越剧《孟丽君》移植到荧屏上且好评如潮。
孙道临 - 人物特写
从“哲学王国”跌入“艺术世界”
影迷观众只晓得孙道临演过众多难忘的角色:《乌鸦与麻雀》中的华先生、《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资本家、《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雷雨》中的周朴园……执导过不少优秀影片:《继母》、《雷雨》、《非常大总统》、《詹天佑》……为《哈姆雷特》、《白痴》、《列宁在19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配音脍炙人口,朗诵李白、杜甫、陆游的诗词感人肺腑,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大学念的是哲学。这位祖籍浙江嘉善的传奇人物,出生地却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的他个性内向,却有点儿反叛精神,觉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紧锁了一颗动荡的心,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死板,氛围也过于沉寂而束缚了个人兴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课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鹏风筝穿过胡同来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尽情放飞,心情也象风筝般荡扬起来,天空是如此湛蓝,田野是如此辽阔。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垂暮的老人、打架的乞丐、拾荒的女孩,故而真实感人、轰动全校。他就是凭着这股子才气顺顺当当地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沉默寡言善于思索的他与哲学结缘如鱼得水,整天沉湎于古希腊的遐想与柏拉图、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奥秘,与此同时,未名湖的波涛塔影、钟亭畔的霞光夕照仍会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仍与诗文同体,他在《燕园集・细柳》中一首《风的预感》诗中写道:今夜是低气压的夜/难道怪罪于我的敏感吗?/我看见一个大风圈拥着湖水/群树在月下睡眠着/可是我却独自醒来了……这首诗被他的校友黄宗江激赏,一次偶然的机缘终于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当时,生性豪放的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悄悄跟踪了好一阵子,越看越觉得他象剧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儒雅文人演出了“兵系列”
走上银幕与舞台后,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表面上看似乎出人意料,其实之中自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他还结识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地雷英雄,形象瘦削精干,却拼死炸毁敌人十几座碉堡,虽然一字不识,却自制了各种土地雷,与乡亲们一起打退了敌人的多次扫荡,他一一记下了这些传奇故事,称为塑造角色的创作素材。接着,孙道临又与铁牛、冯哲等演员一起奔赴战火连天的抗美援朝前线,这回他亲身感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的精神,并且作了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途中路过北京,他到姐姐家辞别,并告诫不要告诉妈妈,以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到了战争第一线,他们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战斗,夜行军百里不叫累,下战壕为战士演出,哪怕一段朗诵一段快板都会激励战士的士气,而战士们的斗志反过来也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英雄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枪林弹雨的战争环境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一名为国而战的战士该有多光荣,”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切身体会。在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里,与他同时赴朝的另一位演员范正刚同志真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牺牲时范正刚的手里还捏着为战士说快板的敲板,口袋里装着还未寄出的给家中寡嫂的信。信已沾着血迹,字却清晰可见:“为使同志们此去有收获,我就是牺牲了也值得。”此话不幸成了事实,铁牛为之挥泪,冯哲轻抚烈士遗体,孙道临则踏着烈士的足迹,完成烈士的遗志。他从朝鲜战场回来即投拍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与角色的距离就明显了。然而奇了,当他唤起在抗美援朝前线时的那种激情时,当他回忆起那段难忘岁月时,姚大娘、地雷英雄、可爱的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便在脑海浮现,一旦他把这种独特感受融化于角色中,无形的距离就缩短了,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上一篇:姜艺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