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孙道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道临,他的,雷雨孙道临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2007年12月28日,中国著名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上海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86岁。孙道临1921年生于北京,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参与了《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雷雨》《日出》《家》《茶花女》《早春二月》《不夜城》《乌鸦与麻雀》等100多部舞台剧和影视剧的演出,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多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孙道临 - 基本资料
姓 名:孙道临
原 名:孙以亮生 卒: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性 别:男籍 贯:浙江嘉善民 族:汉族 文化程度:大学 专业职称:一级导演,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职 业: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时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 - 生平简介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以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便返回燕京大学,于1947年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
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 《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上影厂继续从事表演创作。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表演深沉、自然,富有激情,都是中国电影表演画廊中的佳作,他的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他所配音的影片有《王子复仇记》,解说的影片《鲁迅传》,都极有魅力,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朗诵艺术家。
孙道临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1984年后他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而近来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是执导的电影《詹天佑》,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在北京的首映式上,孙道临所享受到的“掌声与喝彩”比那些当红明星们要热烈得多。
2007年12月28日早上8时59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 - 工作经历
上影厂1943年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1944年上海国华剧社演员。 1944至1945年北京南北剧社演员、编导。1947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哲学系。 1948年上海清华影业公司任演员。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 历任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主席团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现任第六届代表(顾问)
孙道临 - 由哲学进入艺术界
孙道临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个性内向,却有点儿反叛精神,觉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紧锁了一颗动荡的心,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死板,氛围也过于沉寂而束缚了个人兴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课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鹏风筝穿过胡同来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尽情放飞。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于是他凭着这股才气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本来,沉默寡言善于思索的他与哲学结缘如鱼得水,整天沉湎于古希腊的遐想与柏拉图、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奥秘,与此同时,未名湖的波涛塔影、钟亭畔的霞光夕照仍会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仍与诗文同体,他在《燕园集・细柳》中一首《风的预感》诗中写道:今夜是低气压的夜/难道怪罪于我的敏感吗?/我看见一个大风圈拥着湖水/群树在月下睡眠着/可是我却独自醒来了……这首诗被他的校友黄宗江激赏,一次偶然的机缘终于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当时,生性豪放的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悄悄跟踪了好一阵子,越看越觉得他象剧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孙道临 - 与兵结缘
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 ,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
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孙道临 - 与《雷雨》的不解情结
《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
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时。 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黄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爱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情书,还附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黄宗江为他到处寻找这支"短笛",而他也盼见东方日头红,一时称为校园美谈。直至1984年,时光流逝了50个春秋,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不过当年的“周冲”已变成了“周朴园”,“周朴园”这回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此片的来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终于响起,响在他的耳畔,响在他的心坎里。
上一篇:姜艺声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