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和明朝比,到底哪个更强?
明朝,宋朝,经济宋朝和明朝比,到底哪个更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宋朝更富裕。
宋朝经济
宋朝经济介绍的是中国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开封,位于豫东平原的中心,又称汴梁、汴京,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九帝,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经济、艺术、政治中心,其繁荣程度,后世难以企及,还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在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当世界经济明显加速增长之际,中国却衰退了。”
根据他的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中世纪黑暗中的欧洲,仅为422美元。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GDP人均530美元。由于内战,到195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439美元,还赶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1952年达537美元,但仍低于宋末的600美元,而欧洲却达4963美元了。
明朝经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中国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早期:
太祖朱元璋对腐败深恶痛绝,大力根治使明朝维持了70年的清廉政治,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桑麻棉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原料,他积蓄下来的钱与粮,为数不少,然而太祖积蓄下来的,不够成祖花费。洪武年间,有所谓“开中”的办法,招商人送米进官仓,换取“勘合”,到出盐的地方领盐。这一种以米易盐的办法,与所谓“引”(运盐的许可证),是相辅而行的。成祖在北京缔造新都、疏通大运河,夏原吉便限制全国商人,只许在北京以米换取“勘台”,于是北京各仓的米十分充裕。米是可以卖钱的,于是夏原吉解决了缔造新都的费用问题。
成祖又要张辅平定安南并五次亲征漠北蒙古,夏原吉于是又准许边疆各地“开中”,也应付了少军费与军粮的开支。胡荧“寻仙”、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成祖的花费没有止境,而夏原吉张罗的本事有限。于是,便自然而然也走向“通货膨胀”的歪路。尽管朱隶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经过二十二个年头的痛快花费,白米一石的价格,已由洪武初年的一贯,涨到五十贯了。
夏原吉于永乐十九年因反对第三次亲征而被关在“内官监”,一直关到仁宗朱高炽即位之时,就他本人而言,倒是省了不少筹钱的烦恼。仁宗请他回任户部尚书,向他询问财政的方略,他说,最要紧的是,少发钞,多收钞。仁宗因此而竭力节省糜费,增加收钞的市税与“门摊”(京师北平各个城门口的卡子税)的税率,同老百姓声明一俟钞价增高,便减除这所增的税率。
仁宗政治环境宽松,采取减轻百姓的困苦重农、用贤、惩贪的一系列政策,开创了“仁宣之治”局面,只可惜朱高炽在位仅一年时间就因病去世。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时间,平定了汉王的叛乱,安抚赵王,稳定了国内形势;撤兵安南,去掉困扰多时的平叛包袱,但也给后人在南海问题上留下了无尽的麻烦;推行重农爱民的仁政,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然而随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没有意识到盛世下存在的隐患。“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纪纲为之不振,大量土地流向皇室勋贵官僚地主手中。维持了近70年的清廉政治至此结束,这种情况宣宗当然脱不了干系。
经过明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很快。明中叶自英宗以后,进入了高度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无认农具制造或农业生产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闽、浙一带出现了双季稻,岭南则有三季稻,北方也推广了水稻田。农业产量有了增加,稻田亩产两石或三石,有些地区可达五、六石。农业经济作物的品种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桑蚕业也比以前更加发达。这一切都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后期:
经过弘治太平盛世到嘉靖、隆庆时期,政治混乱、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明神宗万历朱翊钧在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下,实行新政,使朝政为之一振。使大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开创万历新政的局面,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他也曾28年不上朝听政,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懒惰的,他还穷奢极欲,使吏治更加腐败,为此背负了千古骂名。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西南又发生杨应龙叛乱,朱翊钧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
三征历时十余年,丧师数十万耗银数千万两获得全胜。明朝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军事力量的强大从军队装备上可见一斑,神机营3600步兵1000骑兵400炮兵。其用霹雳炮4600杆(步骑兵用的多管步枪), 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子母冲快炮,子冲相当于炮弹), 合用药675 斤,手把铳400杆(炮兵用的防身手枪),盏口将军160位(重炮)...除神机营外明朝还有数个炮车营。但这只强大的军队在“万历三大征”40多年后败给了李自成。
上一篇:晓园新村开车出门的话附近堵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