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大家知道这个“性和善”指的什么?你怎么看?
本性,善良,都是人之初,性本善。大家知道这个“性和善”指的什么?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人择原理的角度,这两个定义本质一致。
如若效仿唯物主义所言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亦可言善为第一性,恶为第二性。这要理解很容易,若无善,则宇宙本身就不存在,既然连宇宙都不存在,哪来什么恶?善为第一性,和物质第一性,其实是一个道理。物质的存在本身即是善。
善为第一性,恶为第二性。任何恶本质上都是善流变演化而来,都是善之过与不及。由此可延伸出两层含义。
第一层,对善要警惕其流变为恶。任何善,都在“不及”至“过”的某个区间内,才成其为善。超过了这个范围,原先的善也就成为了恶。此也是《大学》所言“在止于至善” 明儒邹元标曰“须知人人具有至善,只是不止,一止而至善在是” 善莫大于知止,若不知止即为恶矣。
第二层,对恶,可追溯其善之源,源头上化解消除其恶。
恶为善生,恶可视为善之变形,则恶亦另一种形式之善,如生物之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之结果为善,在此基础上之变异为恶,然此恶亦另一种形式的善。在对恶的筛选去除过中,得到新的平衡状态,从而实现生物演化之善。
若恶亦另一种形式之善,则不当除恶乎?
非也,除恶必不可少,恶之所以为另一种形式之善,正由于除恶之过程,旧形式之恶除,而生新形式之恶,善即在此过程中体现。
若对善的定义更进一步的细化,所谓长远存在,无非是把人类的存在延续至更长的时间尺度。时间是如此,空间亦是如此。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扩展即是善。
从这个角度似可定义“善”为一切有利于扩大人类活动时空测度的对象之抽象。
但若能扩大人类活动的时空测度即为善,则人类和细菌病毒之类有什么区别?有人类活动处,即有细菌活动。从时空测度而言,细菌之优越性不劣于人类。
一个更合理的“善”的定义,应当能把人和细菌的内在区别表达出来。
无论某种细菌是遍布地球,还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培养皿内,对细菌个体来说,并无实质区别。无论一个细菌种类能存在多长时间,对单个细菌个体而言,也无实质区别。
而对人则不然,人类活动范围越广,经历时间越长,内化于个体心灵的知识和思想从统计平均而言,其深度也随之延伸。
为此,可效仿实变函数的测度理论,建立内测度、外测度的概念(当然仅仅是概念名称上的效仿,内容乃至形式都不同)。人类整体活动实际经历的时空范围为外测度,人类个体对这些活动的认识则为内测度。外测度和内测度之间的差距越大,则可测程度越小。内外测度一致的部分为有效测度。无外测度为基础之内测度为虚,不能转化为内测度之外测度为空。
细菌只有外测度而内测度很低,其生命之有效测度甚微;若人类发展到全部缩于虚拟世界内享乐,不再向外探索,内测度与外测度脱离,则有效测度也将极小。
按以上论述,可给出“善”的新定义: 扩展生命有效测度者为善。
宋明儒者对生命之内测度和外测度虽未给出明确概念,但一些论述之实质已经是阐述内外测度之关系。
朱子曰:
“体虽具于方寸之间,而其所以为体则实与天地同其大,万理盖无所不备,而无一物出乎是理之外。用虽发乎方寸之间,而其所以为用则实与天地相流通,万事盖无所不贯,而无一理不行乎事之中。此心之所以为妙,贯动静、一显微,彻表里,终始无间者也。”(《答陈安卿》)
朱子所言即内测度与外测度之关系。
明儒方孝孺曰:
“会万世为一息,通四海于一体。大行则使昆虫草木蒙其利,穷居则乐之以终身、垂之于简编,岂不诚远矣哉?”
方孝孺所言即内测度合于外测度也。
明儒夏尚朴曰:
“耳之聪,止於数百步外;目之明,止於数十里外;惟心之思,则入於无间,虽千万里之外,与数千万年之上,一举念即在於此,即此是神。”
明儒徐用检曰:
“自无始概之,人生百年为一息;自万有计之,人於其中为一尘。然此一息一尘,在自己分上,盖其大无外,其久无穷也。”
此亦言人之内测度也。
明儒王时槐:
“吾心之大,包罗天地,贯彻古今,故但言尽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学者误认区区之心,渺焉在胸膈之内,而纷纷之事,杂焉在形骸之外,故逐外专内,两不相入,终不足以入道矣。”
王时槐所言正是内外测度合一之理,逐外则只重外测度,专内则只重内测度。两不相入,则内外测度分离,有效测度甚低也。只有尽力于内外测度合一,方可以入道也。
三、“人之初 性本善”对儒家性善论的曲解
从上述可知,“性善”与其说是一个命题,不如说是给“性”这个概念合理定义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是否必然要给“性”下这样一种定义呢?其他的定义是否可能,导出性恶或性无善无恶的定义是否可能?
回答是,如果给性某种定义,在这种定义下,得出性恶或性无善无恶的结论,那只会使得“性”这个概念本身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或者导致自相矛盾的混乱。
“性”是说明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根据,“性”代表某类对象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存在”本身就是善,如果性恶,那某类对象本身就不存在。
“性”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以整体言,而不以局部言;其以动态言,而不以静态言。许多人要理解这样一个抽象概念,确实显得比较困难,所以产生许多错误混乱的判断。
比如《三字经》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似乎说的是人初生的时候,性是善的,以后则可能会变成恶。这就是没理解性这个概念,“性”“气”不分导致的错误。
说“性”会变成恶。这就如同某个产品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任何具体的产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性能都下降,某人据此说是这个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起初是好的,后来变坏了一样。
这也如同植物种子谷物之类,保存不当。很容易霉变,但再容易霉变,也不能说霉变是实现了种子的性,或者说种子的性起初时好的,保存不当让种子的性变恶了。无论种子霉变与否,种子的性本身都是在那里。这是由“性”这个概念的高度抽象性所决定的。当我们创造环境,让种子在土壤顺利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完整健壮的植株,这时候我们说尽了种子性,实现了种子的性。但无论种子是否能实现自己的性,它的性本身却不因此改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性和善良
上一篇:过年了,有多少人没有家可回的?没有回家的年都怎么过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