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和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是什么?
之道,交趾,明善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和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和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处世之道也就是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它表现在为人处事的言行之中。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处世之道也各有侧重。以下简略探讨之:
为官之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范仲淹的一生就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世之道的最好诠释。他是北宋名臣,少年时就有远大的抱负,考中秀才后就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走上仕途后曾多次上书批评朝政时弊,因而三次被贬。1033年,江淮和京东遭遇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便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1043年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后,子弟们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1052年,范仲淹调任知颍州,他带病上任,死于途中,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为民之道————国家兴旺,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父母动员儿子参军,数不尽的妻子送丈夫上战场。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兵力超过60万,为了供应这60万军队的战争消耗和后勤补给,当时有100万人民群众用手推车、驴车、担子等落后的后勤补给工具担负了这一艰辛的后勤补给任务。同时,百姓组成的担架队将无数的解放军伤病员抬下火线,减少了伤亡。.陈毅元帅称,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些都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事例。
为商之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
范蠡的《商训》中说:“商道,商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此为商道”,“不过重于名利,此为大商”。
范例在经商不但做到公平交易、童叟不欺,在商业道德上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一生经商把自己所赚来的财富“三致千金,两次散金”,去帮助那些贫穷的百姓及庄里乡亲。因为他经商有道,“道必居于先,商则居于后”,才被后世誉为“商圣”。
谋利之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出自《增广贤文》。人没有不喜欢钱财的,但要从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
这里想起《列子》上的一个故事:宋国一个姓向的穷人,听说齐国的国氏很富,就去讨教致富秘诀。
国氏告诉姓向说:“我们是偷起来的,第一年能够自足;第二年能够富裕;第三年能富有……”
姓向的还没听完,就认为讨到了真经。回到宋国后,当晚就爬墙到邻居家,恨不得将邻居家的东西全部偷走,结果被邻居抓住,送进官府。
姓向的不但没得到不义之财,还被衙役痛打一顿,险些丧了小命。他十分气恼,认为国氏捉弄了他,便到齐国跟国氏算账。
“你是怎么偷盗的?”国氏问他。
姓向的人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你完全错了。”国氏说,“我说的偷,是偷天时地利,利用用上天的雨露阳光,种好的庄稼;偷上天赐予的山林矿藏,去开采利用它。并不是让你偷别人的东西啊!你啊,只听到偷的话音,而没明白我们是怎样一种偷的实质。”说明致富靠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靠歪门邪道不是取财之道。
处世之道涉及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数不胜数,比如,朋友间的处世之道、邻里间的处世之道、与父母间的处世之道、夫妻间的处世之道、兄弟间的处世之道,等等不一,详说不尽。但处世之道的根基是德,仁义、诚信、守法是行为准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问题很有意义。选择回答。
常说:“处世有道”。结合古代典籍故事,谈谈处世有道的内涵要义?
俗话说“盗亦有道”。处世之道,诚为本。可见处世有道,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一个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是自我的独特角色,演绎好坏有时就在一念之间。
【列举故事】
话说有一卖油郎,姓金,名孝。年长未娶,就有一老母。一日挑担卖油,忽觉内急,找到一茅厕大解。事后发现一包裹,拾起一看,里是银两足有三十两。甚是欢喜,收的银两、油担奔家而回。
回家告知老母拾得银两之事。老母听罢倒吃一惊说:“我儿莫非做出歹事,偷来的?”金孝:“哪有此事。只是一时幸运,不知谁人丢失,恰巧被我撞见,拾得来而已。” 老母道:“富贵皆有命。若你命该享用,不是生在卖油家庭,这银虽说不是偷来,却也不是你辛苦劳作而得。这银不知是哪方人家丢失,是自家或是借贷?一时找寻不见,必定心急火燎,甚至丢却性命也不知。你应去拾银处,看若有人来寻,引进家来归还原主,也是阴德一番,皇天定不负你。”
金孝乃是本份之人,听从母言来到茅厕之处,见群人嚷嚷,围一人,那人哭天喊地气忿忿。上前询问得知是一外地客人,因上厕,丢失银两,正火急火燎。
金孝问道:“有多少银子。”
那客人胡乱应声:“四五十两。”
金孝:“可是一怎怎样子包裹?”
客人一听:“是,是,是。莫非你捡的?快快还我,甘愿出赏,以示谢意。”
众人中也有高喊:“依理平半分也是应该。”
金孝:“是我拾得,放在家中,可随我去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