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平仄都装在心里吗?
平仄,李白,古体诗李白,杜甫,李贺等写诗平仄都装在心里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魏晋时,诗人们开始在文字修饰上下功夫。在文辞上开始追求风骨高旷,词章华茂,情深雅正,卓尔不凡。尤其是曹植,吸收天地灵气,把它推到登峰造极,也让人们深刻的意识到,文字有声韵之美。
之后,文人创作开始追求工巧之路,然后声韵学的研究大量涌现。
南朝大文人沈约的《四声谱》和王斌的《四声论》,还有周颐的《四声切韵》,刘善经的《四声指归》等等,开始把我们的汉字发声划分为四声体系。
他们把\"平上去入\",也就是\"平仄\"错落有致的放到诗句里,让诗句读来,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又经过几代文人的完善和补充,到了二李和大杜们的大唐。
在他们的时代,作诗之初肯定是受过平仄训练的,这点是无庸质疑的。
所以说他们作诗,平仄是作为作诗的基础,已经烂熟于他们心中胸中的。
但是,这些大文人写诗,又绝不是以平仄为首要原则。作诗是他们情不禁的自然抒发,平仄是为他们所用,不是框架束缚他们的。
尤其是李白,洒一上头,诗劲一上来,那内心的华章就开始天马行空,他胸中即使有平仄,他也会不管不顾的。
所以说,遵循平仄,可以批量生产诗人和诗文,但绝不会有助于天才的诞生。
我们喜欢诗喜欢作诗,自己更要清楚自己究竟喜欢诗的什么!是那框架?还是诗的意境和神韵?不能舍本逐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永明体的格律是1.0版本,有四声而无平仄。与唐代的沈宋体的格律不同,沈宋是把四声二元化成为了平仄。沈宋体是格律诗成熟的标志,但是也只是五言格律定型,七言近体诗到了盛唐才逐渐定型。也就是说李杜的时代近体诗的格律也在进步也在发展,他们不只是格律的应用者而且还是改革的参与者。杜甫的拗句的应用无人可望其项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装在心里,而是装在诗词字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他们写的诗平仄用的都很正确,有的诗看起来就是两付对联,非常在韵,上下句词性全部能对上,。如李白的;两个黄骊呜翠柳,一行的白鹭上青天。对的非常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诗人对诗歌的平仄了如指掌。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句式只有几种固定的平仄句式,其它变式都是依据律诗常识来变通的。至于字的平仄,古人用的古声调字在古人心中滚瓜烂熟,和我们今人用的普通话四声在学好了普通话一样,哪个字是属于第几声在心中很清楚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照着菜谱做饭的厨师还是大师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言
有人问: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李白不按照平仄写诗,同时代的杜甫却严格按照格律?
.....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样判断并不准确。旧体诗有近体诗(格律诗)和古体诗(非格律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黏连,押韵也宽松到可以用邻韵;近体诗就是格律诗。
李白和杜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当时科举进士科已经开始考近体诗(五言排律),虽然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作为读书人,他怎么会不写近体诗呢?
李白当然有很多完全符合格律的近体诗,杜甫当然也有很多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
李白和杜甫相比,似乎更喜欢古体诗,特别是歌行体最能体现他豪放飘逸的诗风;杜甫则被认为是各体兼备的“集大成者”,唐朝的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係铭并序》中评价杜甫: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一、李白杜甫的古体诗
古体诗是非格律诗,在近体诗(即格律诗)成熟的唐朝,诗人们依然喜欢作古体诗,几乎每个诗人都有古体诗作品,李白杜甫也不例外。
1、李白的古体绝句
这首中国人都能背诵的《静夜思》就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五言绝句:
上一篇:看到有情感的视频和伤感书籍。眼泪止不住的流,是我内心软弱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