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鲢鱼水霉病怎么防治?
白鲢,霉病,鱼卵白鲢鱼水霉病怎么防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鱼体内脏如肾脏、膀胱等都呈现病理性变化,主要原因是菌丝在病灶处能引起出血及肌纤维坏死,加之毒素作用,从而导致鱼体死亡。当水霉感染垂死的鱼卵时,首先黏附在鱼卵上,继而穿透卵膜引起卵的死亡。水霉还可以通过阳性趋化作用,使水霉从死卵传染至活卵,引起鱼卵的大量死亡,给渔业经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六、白鲢鱼水霉病防治方法。
1、水霉病的预防为主:
①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毫克/升生石灰或20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消毒。
②加强饲养管理,要保持鱼池水体健康,切记太肥,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在给鱼池抬网的时候尽量慢一点,在清理白鲢鱼的时候要轻抓轻放人水体中,其实这点很重要。我们经常看到鱼池网鱼的时候,看到有些人把白鲢鱼用里甩到鱼池里,这样对鱼体损伤很大的,有时候还看到白鲢鱼露白。
③亲鱼在人工繁殖时受伤后,可在伤处涂抹10%高锰酸钾水溶液等,受伤严重时每千克鱼体重则需肌内或腹腔注射链霉素5万~10万单位。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
①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选择晴朗天气进行繁殖。
②鱼巢洗净后进行煮沸消毒或用盐、漂自粉等药物消毒。
③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④采用淋水孵化,可减少水病的发生。
⑤鱼巢上黏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室息死亡,感染水后再进一步危及健康的鱼卵。
3、外用药:
①全池遍洒食盐及小苏打合计,按照1:1的比例,使池水呈8毫克/升的浓度。
②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呈3毫克/升的浓度,间隔两天再泼一次。
③可选择水杨酸醇溶液、二硫氰基甲烷溶液或者五倍子末等全池泼洒浸泡,用法用量可以参考说明书。
七、总结。
白鲢鱼是对于渔民来说有重要经济作用的鱼类,白鲢鱼产量也较高,抗病能力较强,养殖成本很低,也好养殖,是渔民混养率很高的鱼类。白鲢鱼也是我们日常餐桌上食用频率很高的鱼类,不管是鲜鱼还是以白鲢鱼为原料的鱼制品都有广泛的食用基础,养好白鲢鱼对渔民至关重要。
关注农民,一起学三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霉病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对基本上所有的鱼类都有严重的影响。冬季更是此病的高发期,它严重的影响着鱼业生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水霉病(也就是白鲢水霉病,下同)的相关问题。
水霉病的症状
水霉病是由于,病鱼感染水霉菌孢子而引发的真菌性鱼病。病鱼表现为行动迟缓,停食消瘦。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起初病变部位呈圆形,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不规则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裸露,随着水霉的生长,病鱼患处腐烂加剧,最后导致病鱼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水霉病不但在鱼体表面出现,也可在鱼鳃上出现,引发鳃霉,鳃霉由于不易被注意到,所以更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另外水霉菌也可以对鱼卵产影响,引起鱼卵水霉病,这对鱼苗的孵化影响也颇大。引发水霉病的原因
了解诱发水霉病的原因,对于对症处理和预防该病的发生十分重要。那诱发水霉病的主要原因有那些呢?①水体中大量水霉菌孢子,是诱发水霉病的先决条件。水霉菌孢子特别喜欢低温环境,冬季是高发期,其次是初春秋末,夏季不见或极少。②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对鱼的物理伤害,寄生虫感染或冷冻使鱼皮肤受损等情况造成的伤口,都会成为水霉菌孢子入侵鱼体的窗口,从而引发鱼类感染水霉病。另外,鱼体过于瘦弱,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时,如果池体水霉菌孢子大量繁殖,也会导致鱼体感染水霉病。水霉病的防治
①水霉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认为冬季细菌繁殖力低下,不易发病,其实这种认为是有局限的。虽然细菌类的繁殖有所下降,但这个时候却是水霉菌等真菌病的高发期,所以应当高度重视。预防水霉病,首先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捕捞,运输等作业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对鱼造成机械性损伤。其次应该定时对池塘用生石灰200mg/L,或20mg/L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另外加强鱼体的营养,使其在冬天也有很好的体质与免疫力等。②当发现水霉病的时候,一般可采用市面上,常用的治疗水霉病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水霉净,水扬酸醇溶液等。也可用食盐加小苏打(份量均等)800mg/L的用量全池泼洒。另外对病鱼可用万分之二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食盐水浸泡效果十分突出。在绿色有机养殖时,也可采用一些中草药进行防治,常用如五倍子液或食盐加苍蒲加人尿液等进行全池泼洒,效果也十分明显。总之,水霉病是可防可控的鱼类常见疾病,只要科学防控,对鱼的危害是比较轻的。希望我的看法对你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鲢水霉病的防治技术:
1、放养种鱼、拉网、运输时,操作要细致,不使鱼体受伤。
2、在受伤鱼伤口上直接涂抹高浓度的高锰酸钾,防止水霉菌感染。
3、有水霉病的鱼用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10分钟左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平时注意消毒,在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放养密度,尽量不用受伤的鱼作为亲鱼。
(2)除去池底过多淤泥,并用200克/米3生石灰或20克/米3漂白粉消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