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文学,文人,自觉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是几大文学团体所创造的,并且各个不同。如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三曹”、“七子”几乎代表了魏晋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也造就了风格多变的魏晋文学。
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新变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生机勃勃,富于开创力,萌生、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新变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越趋向于个性化,更关注于人的情感诉求。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还说了一句:“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异彩”二字虽平凡,却真切道出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样性、丰富性特征。
以上,谢谢阅读。
我是当归,与你一起成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指的是上起东汉末建安下至隋朝统一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六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由鲁迅先生提出后,并被学界普遍接受。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期:第一,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生第二,文学自觉的表现形式
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生
政治混乱
这一历史时期整体呈现的政局特点一个字足以概括,那就是“乱”。东汉末年的动乱使东汉帝国分崩离析,各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之间连年混战,接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西晋短暂的统一结束了三国分治,很快又是皇族争权的“八王之乱”,接下来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造成南北方长期的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所建立的政权大多都很短命,除了北魏和东晋享国超过百年以外,其他王朝都是几十年便遭遇亡国,比如最短命的齐代只存在了了二十多年。政权寿命的短暂透视出,这一时期的王朝整体来说都是弱势政权。这种弱既指内在国势的衰弱,也指对外政策的软弱。经济凋敝
在经济上,四百年来国与国之间的连年征战,民族之间的矛盾,再加上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这一时期原本经济发达、文化昌明的中原地区荒凉凋敝,造成了大批平民百姓死于战乱饥荒,贵族文人也难逃杀戮和瘟疫。
文人价值观的动摇
自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之后,在两汉近四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士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学也上升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但是随着东汉帝国的崩塌,致使汉朝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失去了规范人们行为、统一人们思想的能力。
从东汉后期开始,儒家经学的流弊逐渐暴露出来,繁琐的章句之学成为学术思想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由于政治统治黑暗腐败,“党锢”不但摧残了士人群体的政治意识和精神风貌,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与社会思潮都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在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儒家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出现了许多非孔弃礼、离经叛道之士。
文学自觉时代
士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由从前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为精神的个体,由东汉末年寻求群体的认同变为后来追求个性的卓异,由希望成为群体的现世楷模变为渴望个体的精神超越。这就是人们所常言的魏晋南北朝“人的觉醒,即士人个体的觉醒。
士人个体的觉醒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理智生活和精神生活。 魏晋南北朝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多次下诏敦崇儒学,但在思想界“不尊儒术”却成了时尚(《晋书·裴传》)。这一历史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风靡士林,由于国家对人们思想控制的减弱,这给思想界留下某些自由思考的空间,士人表现出空前的理论热情,在理论上谈论的主要话题是有与无,言与意,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追寻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魏晋风骨”。
因此,六朝文学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汉代文学中所赞美的与儒学相关联的道德、气节、操守退居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对个体存在的喟叹、珍惜与依恋日益成为表现的中心;对外在事物的铺陈逐渐冷淡,而对个体生命体验的表现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文学自觉的表现形式
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汉朝时代的文学被看成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并没有引起重视,就连文学家本身也没有意识到。到了魏晋时期,传统所看重的“立德修身”观念开始动摇,外在的功名富贵如过眼云烟,只有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才可能流芳百世。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这种区别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将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把文学看成是不同于学术的一个独立门类。汉人“文学公卿”中的“文学”是指学术或儒术,还没有认识到文学与学术的区别。到了南朝才将文学与儒学、史学并列。
第二,将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一类的非文学作品区别开来,魏晋南北朝文人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较深刻的体认,并开始从理论上对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只是泛说各文体的艺术特点,到了陆机的《文赋》对各文学体裁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到南朝,有了“文”和“笔”之分。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对“文”和“笔”的阐述则更为清楚明了。”凡是以偶语韵语来抒情写意的就称之为“文”,而非偶语韵语写成的应用文就统称为“笔”。“文”必须“唇吻遒会”和文采斐然,而“笔”则不要求声调上的用韵和语言上的藻饰
对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创作个性、文学形式进行理论探讨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就,在我国古代是空前的,是一座后世难以逾越的理论高峰。曹丕的《典论·论文》,对文学的许多独到评价,多受后人赞誉,特以“文气”论影响最大。陆机的《文赋》,开创了以文学的形式写文学思想的先河。锺嵘的《诗品》系统地阐述汉魏至南朝诗歌发展的源流,和各诗人的艺术成就与特征,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构架宏伟,体系严密,第一次突破了长期以来重体验而轻思维、长于艺术感受却弱于抽象思辨的局限。
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几乎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创作主体、创作过程、创作心理、创作思潮、写作素材,乃至文学本质、文学流派、文学风格、文体特征、语言锤炼等。这是文学自觉的理论反映。
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
晋南北朝作家们对文学形式美的追求达到了执着甚至狂热的地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载“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上一篇:有功夫厨神,还用买华尔街大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