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王羲之,节奏感,行书王羲之行书是如何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羲之的笔势论,反复论述“缓急”及其关系。草书“须缓前急后”,“下笔不用急,故须迟,……心欲急不宜迟”,“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 ‘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置即须迟,欲 ‘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透过这种缓急与形势之间相生相成的复杂关系的语言表述,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王羲之对书法审美的把握,相当具有 “时间”意识、“运动”意识。他用“缓急”一语鲜明地揭示了书法审美中艺术节奏感的存在。依此观照传世王羲之墨迹,其丰富复杂多变的笔势节奏,几乎莫可名状,可知此语不虚。
缓急交替的笔势节奏,在于“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需“精熟寻察”,“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望之帷逸,发之帷静”,动静交织,是书法审美节奏感的最高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节奏乃变化是也。不管是谁,写字总不外乎笔墨,用笔有轻重,长短,连与不连的'变化,有空间疏密的变化等,用墨有浓读,枯湿的变化等。用心体为这些变化对写字是有帮助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羲之的书法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每一个字都是唯一的,每一个字都是精心而自然,不造作,不装饰的。能够做到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说明他对字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创造,这种功力和表达,前无古人,至今也是后无来者了。
王羲之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前面所说的同字、同韵、同味、不同形的字。在同一篇作品里,把两个相同的字的位置交换一下,其气韵一定就变了,就阻碍了,不流畅了。这就说明每个字在诞生时,不仅是唯一的,而且其位置也是唯一的。这些字在篇幅里只能生在这儿,只能生成这样才是完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节奏感”是非常抽象的词,什么都可以说节奏感。
节奏感(rhythm)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和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中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引起的审美感受。
如果要说“琴棋书画”有一定的节奏才能做得好,这样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那么怎么你能不能说出书圣王羲之的字,他的节奏感在哪呢?
因为““琴棋书画””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王羲之的字确实可以说是存在“节奏感”。
但是问问书圣本人能不能说出来,自己的字哪里是充满节奏感的。总有一些人喜欢,添加一些非常“玄妙”的词,解释一些事情。
书法可以说有“节奏感”,但是不要硬凑一些词说是哪里有“节奏感”。
对于书法的“节奏感”,让我想到庞中华先生的“快乐书法”。
当时庞中华先生,边弹琴边唱词,边教书法,充满着节奏感。
那么能不能说庞中华先生,教“快乐书法”的时候,可以说充满节奏感吗?
一人有感
有人会觉得,“节奏感”是书法中的雅趣,是一种意境。你不懂就不要说,可是你觉得说得对的是不是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呢?
王羲之行书并没有体现书法的节奏感,王羲之肯定不会故意想要体现“书法的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也不应该特别说。
不要总是造一些词,说一些假大空的话,请踏踏实实的练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序》。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音商),觞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级些,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憋不出来就得喝酒。出诗集要得写一篇序文,所以《兰亭序》就是喝酒玩乐中写出来的,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还有初月帖: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上一篇:执业药师考试难度大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