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溺爱孩子是害孩子,让孩子吃点苦才是爱孩子。家长如何认为?
孩子,溺爱,父母溺爱孩子是害孩子,让孩子吃点苦才是爱孩子。家长如何认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卢梭
什么是溺爱
溺爱偏于迁就孩子,有过分保护的倾向,对孩子接纳程度极高,较少对孩子表现出冷漠、训斥、体罚等消极行为。总的来说,溺爱就是过多的关心加上过少的规则。
溺爱是父母人为创造出来的关系,与现实的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同事关系等)相差甚远,后者需要相互的尊重、包容、理解,并为过失而接受惩罚。
溺爱是在孩子需要自主行为的时候,去替代孩子,比如喂饭。避免饥饿是人的本能,而家长长期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去喂饭,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从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各种自理能力,而在这自理过程中与他人沟通,感受他人需求,由能够感受他人需求进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这些能力都是环环相扣的。孩子在3岁前后就会逐步开始有尝试和学习这些能力的苗头,但是如果家长长期取代,就会让孩子对这些丧失兴趣。也许有些人说反正最终都会学会穿衣的。的确部分能力最终都会发展,但也会发展不完全,但由于各种阶段的推后,就会导致后继的能力各种发展不完全,有些更综合和高级的能力就可能终身不会发展出来。
为什么溺爱
父母之所以会溺爱孩子,往往跟他们的内在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在溺爱的关系里,满足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潜在的心理需要有:
1、 未满足的被爱需要
幼时缺乏爱的人,为人父母之后,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很多的爱。他们不想让幼时缺爱的痛苦再让孩子体验到了,因此,可能以加倍的方式给予孩子。此时,孩子成为了父母幼时缺爱的自己,父母要通过给予孩子爱,来补偿自身的缺失。在这样的关系里,我们很难说父母是在满足自己,还是在满足孩子。
一位女士幼时非常缺爱,她的母亲自私、暴力,对她进行种种躯体和情感的虐待。她很小就很懂事,处处讨好妈妈,生怕惹母亲生气。在她为人父母之后,她给了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怕儿子遭遇细微的受伤。但这种过度的照顾其实很消耗她的精力,不过,她仍然要把加倍的爱给孩子。她不愿意正视的是,这种过度爱的行为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填补幼时缺爱的痛苦。
2、 把孩子当成了需要讨好的对象
在溺爱的亲子关系里,关系是颠倒的,即母亲成为了孩子,而孩子成为了母亲心目中需要讨好的大人。当孩子发脾气或大哭时,母亲就会极度内疚与恐慌,这就像幼时她面对那个情绪化的妈妈一样。
从心理术语来说,这是内在客体关系在亲子关系中的再现,孩子成为了母亲幼时需要讨好的妈妈,而母亲成为了幼时无助的孩子。由于这种关系的出现,导致母亲难以实行惩罚或教育性的功能(比如拒绝、批评、要求、命令等),只能一味地迁就孩子。
3、 通过补偿行为缓解内疚
这种情况较多的见于一些有生理上或关系上困难的人,比如,有些孩子存在先天的智障或者生理疾病,父母出于内疚,会给予孩子特殊的对待。
在电影《孔雀》中,哥哥高卫国因为出生时的脑疾而有一定程度的智障,他的父母总给他一些特殊的照顾,这种过多的关爱反而会影响他现实感的发展,由此产生诸多被人取笑的情景。家庭中存在特殊对待的孩子,也让其他的孩子心理受伤,在电影中,高卫国的弟弟和妹妹甚至想把他毒死。
有些孩子身体较为虚弱(比如,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有生理疾病(比如慢性肾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父母(特别是祖父母这一代)往往会过多关爱他们,对身体过多的照顾,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补偿孩子,缓解对孩子的内疚感。
有些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或者父母离婚的孩子也会被溺爱,因为父母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给孩子完整的家),所以要用过度的爱来缓解内疚。
溺爱的危害
我们先来看看健康的心理发现是什么样的,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婴儿期的原始自恋需要转变为客体爱——从自我关注中出来,发展对他人爱的情感,自恋遵循着从原始自恋向健康自恋的转变。
原始自恋本质上是自我中心的、无所不能的,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的。原始自恋渴望即刻的、热情的、温暖的回应,在婴幼儿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需要,也应该获得这种满足。适当的满足有助于自恋的成熟和转变,严重缺乏或者过多的满足,则会干扰自恋的健康发展。
健康自恋克服了原始自恋相伴的剥削和无情,保留了自恋满足的驱力,并以更社会化及建设性的方式来满足。比如,幽默的谈吐,创新创造,与众不同的思路,良好的表现力等等,这些方式能够获得周围人发自内心的赞赏与喜欢。
原始自恋状态并非是生活的真实状况,它本质上是弱小者主观建构出来的世界(由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局限),以及父母出于疼爱而构造出来的。适当的挫折有助于孩子通过更具现实的途径来获得自恋的满足,并逐渐缓解自恋的驱力,转变为对关系的需求(爱的能力)。
溺爱模糊了规则,害怕实施惩罚和拒绝,导致孩子缺乏了适当的挫折,干扰了原始自恋的转变,影响了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后来虽然有现实的压力(比如老师批评及同学的排斥),但孩子采取各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否认、幻想)拒绝承认现实,不愿意放弃原始的满足方式。
孩子需要爱,贴心的、理解的、照顾的爱,但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规则、约束、适当的惩罚、适当的分离。爱与现实中的规则结合在一起,这种爱才有了健康的土壤,孩子具有了爱他人的能力,并以建设性的方式满足自恋,真正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离开了现实规则的爱,是一种虚幻的,被自己的需要所控制的不成熟的爱,容易使孩子发展成为自私、缺乏责任感的,难以处理关系的人。例如,小A一直希望别人照顾他,迁就他,赞赏他,而他却很少去理解、包容、关心别人,哪怕这样做了,他更多只是为了表现一下(内心对话是:“你看,我多么富有爱心”),难得会有真诚的关心。他在人际关系中不太受人欢迎,无论亲密关系,还是一般性的朋友关系,往往难以维系下去。
大多数孩子的很多习惯都可以“大了就好了”,都可以“顺其自然”。但是如果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顺其自然”中的“自然”是没有受到太多不当干预,真正自然生长下发生的。你对孩子的放纵、过度袒护、轻易满足、过度包办,本身就是因为你的人为干预妨碍了孩子的“顺其自然”,给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建立了错误的观念,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认知,这时候你又回过头来说“顺其自然”,小树苗都被外力影响长歪了,这时你还觉得是自然不去干预,真是会偷懒,也真是不负责。
上一篇:气割枪头换了好几个,开火都是突突突放屁声,枪头还发红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