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给予的越多,索取的就越多?人都是那么贪婪吗?
贪婪,的人,越多为什么给予的越多,索取的就越多?人都是那么贪婪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常言说:“人的欲望无止境"。“欲壑难平”。难道人心就这样食梦吗?非也。究其原因,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极大地丰富,由此引发社会上许多人有强烈攀比心理。你富我比你更富,你拥有我比你拥有的更多。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而当今社会我国城镇人口入住率达66%以上,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光宗耀祖,让孩子在城市有更好的发展,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买车、买房,成家立业。可当代许多年轻人就职的工作,工薪并不是很高,经济条件注定跟不上当今的城市生活水平,于是许多人就选择采用车贷、房贷。经过千辛不苦,孩子的生活终于在城市安顿下来,可城市生活厐大的支出如水费、电费、物业费、车贷、房货甚至娶媳妇的钱怎么办?“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可说的!挖空心思挣钱,替孩子分忧解愁呗!"于是无数年近花甲的父母,扛起包裹,远走他乡,或经商,或打工,为了孩子、孙子在城市安居乐业而去辛苦挣钱!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社会大气侯。这就是为什么给予的越多,索取的就越多的原因。其实,许多孩子很体谅父母的辛苦,也不想父母老了还在为自已拚搏,可现实的经济压力确实太大,他们也无可大示何,只好默认父母劳作。
愿天下的父母早日醒悟!给予的越多,索取的就越多,永无止境!让孩子们自已去奋斗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给予他的越多,说明你对他越慷慨,他接受好处越容易。当他稍有需求,就越不愿意自我克服,就要向慷慨和容易的你来索取,而你又一次慷慨解囊满足他。这样,供需之间十分顺暢,他于是就蹬鼻子上脸,形成对你索取的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你养成的,你必为自己的养成行为买单。反之,他供你求,你的习惯也由他养成。如果这是一种人生行为定则,那就跟有些人贪婪,有些人不贪婪这种\"有些人\"的理论毫无关系。它适用于任何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索取变成了一种习惯,
你就无法满足。
人性都是贪婪的
但应该是创造者的贪婪,
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少数人知道回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家教全方位包养,包揽收卖式的施恩图报,养儿防老,多付出图多回报,养出来的“蚂蝗总有血吸”才是人生价值,意义的恶性循环。孩子理解的“爱”是父母无止境,主动迎合,有求必应的包养,包揽。如果父母不给予了,就不爱他了,他再也感受不到“爱”,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不值得爱了”,就是父母“大逆不道”不想,不愿表达“爱”了。他的“不求人”,“不必向世界低头”,“特权自尊”建立在“我父母可以供给我“一切,所有,全部”上。不独立,一锅粥,一团乱麻的共生人际关系不追究父母的包揽,包养收卖式施恩图报,养儿防老的教育,推锅,推脱责任为孩子不孝顺,不回报,所有人道德绑架,一致声讨“忤逆不孝”,“养个白眼狼”,“大逆不道”。一个靠吸血就能活得活色生香,油光水滑的人,根本没有能力从社会创造价值,绩效挣钱的能力,自己都养不活,何况父母?“你看,我不是不努力,根本挣不来钱”更成了“你不帮我怎么办?”“看着我活不下去,你怎么忍心,做得出?”的恶性循环的理由。
父母对包揽,包养的理解是“我会尽全力满足你所有,全部的要求,需要,让你觉得欲望满足的幸福,快乐,且希望你记住我的付出,等我无法付出,需要你的时候,也这样,同样对待,回报我。”
孩子对包揽,包养的理解是“这是我作为‘被正当,正常父母爱’的孩子‘应得的待遇’,看心情,能力(哪可能培养出能力?)‘可回报可不回报’,如果‘阻挡,无法满足我日益增长,更大的自我实现(包括能力,实力配不上的野心,达不到的要求)的心理需求,所有包养,包揽功劳一笔勾销,作废,不认账。一句话没说对,一件事没做对,所有付出白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上一篇:《天官赐福》很虐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