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文章,食邑,建安为何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曹操却不大管这一套,他主张:“为表(报告)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见《文心雕龙·章表》)打破客套,要求写得质朴明了。这是他革新两汉文风的一个例子。
文风要解放,思想必须先解放。汉朝独尊儒术之后,人们的思想都被禁锢在孔子、董仲舒教条的框框里,那就很难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了。曹操当权之后,在政治上代表了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对世族豪强实行压抑的政策。而且在思想上不那么相信儒术,脑子里法家的东西不少,道家的也有一些。做文章没有顾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形成了清峻、通脱的风格。他的<求贤令》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从以孝廉为标准到他的唯才是举,甚至可以“不仁不孝”。这无疑是彻底解放了。省去那些客套的废话,文章当然就显得简洁明了得多了。所以曹操的散文一般都很短,大都在几十字到百余字之间,最长的《述志令》达一千多字是少有的了。因此,不论从内容到形式,从主张到写作实践,曹操都使文风为之一新。
曹操不但能文,而且能诗,所谓“登高必赋”。他写诗也很解放,如《对酒》诗,质朴的口语,长短参差的句式,那是典型的“以文为诗”。他又善于向乐府民歌学习,借乐府旧题来写时事是他的创造。如《薤露行》和《蒿里行》,本来是一种杂言体的挽歌,他却运用来“悯时悼乱”,并改作五言体。诗中反映了当时的战乱,表现了对百姓惨遇的同情,被称作“汉末实录”。四言体,汉代已经没有什么人写了,他却运用得很出色。“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遗篇”就是四言体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还有《龟虽寿》、《短歌行》等,可称得上是《诗经》之后最优秀的四言诗了。
曹操在当时既是政治领袖,又是文坛领袖,他一提倡,二带头,自然就蔚然成风了。所以鲁迅先生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并不算过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操爱国的心被一点一点的磨掉了罢了,汉朝后面几代皇帝都不怎么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