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大之后再读鲁迅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鲁迅,鲁迅先生,他的长大之后再读鲁迅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4、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长大后我们再读鲁迅,读懂的已经不仅仅是他文字的妙处、写作手法的精彩,还有他那精神、来自灵魂的感染。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一生完美的写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时候只是读文章,并不会深究他的意思。长大后才觉得他的一字一句都饱含深意。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要明白他的浅意,更要读懂他的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别不承认了,你对他的认识无非语文课本上那两篇,还是带着要背诵的愤恨,或者行将睡去的困意。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新白话文比较拗口,再加上小时候不知道人性的真正面目,所以一直对鲁迅的文章无感。
小时候,课本上但凡先生的文章,必逐字分析,都是重点,还要进行背诵,至今还记得《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几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当时只是为这豪言壮志所感叹,最多不过一句“哇”来总结,最后还是归结于背诵的冰冷陈词。只能说,当时年纪小,见识的也少,不懂先生笔下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现在重读,才感受到这些文字的重量。
他们说先生的文字不适合小孩子读,读不懂,最后都是食之无味,如同嚼蜡。高中、初中、甚至小学课本很多鲁迅的文章,经过自己实践验证,儿时确实似懂非懂,直到前面提到的《记念刘和珍君》那一段才有所顿悟,可终归归于形式。再到现在,闲来无聊,读一篇鲁迅的文章,才发觉其中的大气与凌然。只怪当时年纪小,无知错过好多年。
我就突然想到,《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我觉得对鲁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小时候不懂,只是愣看,也许还不喜欢;长大了才会觉出其中好来的。
其实,初高中读不懂的文章有很多,就说《背影》,其实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大彻大悟其中的道理。我觉得教育不一定是在当时就真的把所有你能明白的教给你,或者说,教给你的你都能明白。有时候,只是在孩子们心中留个种子,这就够了。
他的才学、对语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体能、语感都足够了得。遗憾的是,许多课本上的文本,其实是把他当作一个教化工具使的。他本来是那么美妙的一个写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条幅了。
要有多大的气魄,才能够说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的句子。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你看,他在发光,那是他的勇气。未曾屈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性,鲁迅说的就是人性。在贫穷的年代里,受人欺辱而不自知,才是最大的悲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年少时读先生只觉枯燥无味不好应付考试,成年才知道先生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和文骨勇气!伟大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时候读鲁迅的作品是真的觉得太难懂了,虽然是白话文写作,但是仍旧带有些古文的特征,还有些生僻的字词读起来生涩晦暗。
上一篇:地图龟冬眠需要椰土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