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时候以玩为主好不好?你怎么看?
孩子,自己的,让孩子小时候以玩为主好不好?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曾记得有位专家这么说过:如果给一朵花,施很重的肥,它就会死掉,要让它慢慢地开,自然地开,恰当地给予水、阳光、空气,恰当地施肥,花朵才会开放得健康、艳丽。家长如果能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着急,不埋怨,使其人格健全,他就会“挺立”起来。我不反对孩子学特长,学知识,但学知识学特长仅仅是一种载体,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载体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使孩子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地学习知识和特长。如果你要让孩子学习,前提一定要是孩子乐学,只要快乐地学,学识字也好、珠心算也好、艺术特长也好,都没问题。但如果只是让孩子死记硬背,那就是剥夺他快乐的童年,我不赞成。
为什么要有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教育要按部就班,大概就是这样吧.
入小学后孩子的学习负担有多重,是家长的都明白,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拔苗助长,会害了孩子的.
作为教师,我也持第一种观点.教育本身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苗助长的方式要不得。
作为家长,我又很无奈,激烈的竞争,不甘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拔苗助长不如顺其自然
曾惊闻一名学生因无法满足家长的“苛求”而走上绝路,家长望子成龙的“培优”心态,无疑给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所以,这种拔苗助长、一厢情愿式的“培优”,我认为十分不妥。
美国人培育孩子十分重视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善于引导孩子的兴趣。他们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给孩子多留些玩的时间,而玩耍本身就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当然也重视“培优”,但从不会勉强孩子,而是让孩子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美国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比赛,孩子完全是在没有压力、无忧无虑中度过自己的童年的,但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见得少。
所以,作为家长很有必要借鉴一下美国人教育子女的思想,顺其自然地培育孩子,而不可把“培优”看得太重,把自己的理想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不堪重负。要知道,孩子是一棵稚嫩的幼苗,他们需要在阳光雨露下无拘无束地舒展自己的腰身,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有“择优”,只好“培优”
让孩子“无忧”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愿意,但真正做到让孩子“无忧”,恐怕不是仅凭家长之力就能达到的。毕竟,家长、孩子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味地让孩子“无忧”,而不去考虑社会现实的因素,也是不可能的。
现实社会中,升学考试“择优”录取;就业工作“择优”录用;就连我们平时买东西,也要挑挑拣拣,希望买个更好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择优”。没办法,现代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谁适应不了竞争,谁就要被淘汰出局;谁不够优秀,谁就要被淘汰出局。在竞争的压力下,在“择优”的原则下,我们别无选择,只好“培优”。如果不“培优”,也许,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童年游戏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将来成功的明天。
“无忧”即是“培优”
我觉得让孩子“无忧”即是“培优”。让孩子的身心自然、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在自由的状态下,接受他所喜爱的知识。从长远效果来看,会比硬性地让孩子坐在培训班里“培优”好得多。
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这是好事,但要做到真的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切莫再走上“唯素质教育”的老路。不顾孩子的专长特点,一味上这个班,练那个技能,这只能扭曲孩子的天性。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长远来看终究是没有好处的。
“无忧”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要发掘孩子的优点,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只注重硬性成绩、缺乏情商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不善于面对挫折、不擅长与人交流的所谓“好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定会遇到更大的挫折。
还给孩子一片蓝天
自己一路从小学、中学走到大学,曾经也“享受”过老师、家长的“培优”待遇,那时甚至觉得是一种骄傲。然而,当真的踏进了大学门槛,回首自己的童年,却多了几分遗憾。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们谁都无法回避,但并不是真的只有“培优”才会有出息。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扎实的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设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在课本上可以学到的。相反,如果把孩子们课余的时间留出来,带他们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到生活的气息,让他们增长些社会知识,应该会事半功倍的。当我身边的大学同学又把韭菜当成小麦时,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我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从她小时候起,我们在积极鼓励她学习进步的同时,更注重让她去学会在快乐中成长。寒暑假里,当别人的家长催着让孩子参加这辅导班那培训班的时候,我们就征求孩子的意见,问她喜欢学什么,愿意不愿意参加。有一段时间,孩子喜欢上了古筝,我们就在假期里让她去学习。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孩子快乐开心就行。正因为这样,孩子无论是学习功课也好、业余爱好也好,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她并没有吃多少苦头,也没有费太大的力气。通过女儿,我认识到,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情。
简言短语
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心愿。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快乐的感觉,要懂得什么是快乐。快乐应该是内心自然产生的,绝不是外界可以强加的。给孩子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呼吸,他们才会感到快乐。试想,孩子的时间整日被他们并不感兴趣的英语、钢琴等等塞得满满的,还会有快乐吗?
不要逼迫孩子学习,业余时间让孩子以玩为主。做父母的也可以和孩子一块玩、一块学,和孩子做朋友,多和孩子交流感情,了解孩子所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不但能学到东西,而且还可以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进行“培优”工程是可以的,但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而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要注意劳逸结合,而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如果只注意“培优”,而不让孩子“无忧”,势必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
常常听到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孩子们也在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与辛苦,孩子好像没有自己的内心需要,以为父母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努力方向。孩子很可能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应该属于自己,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今天”,也将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明天”。在这些孩子心里,他们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骄傲,却不是他们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